小米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财报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营业收入为344.12亿元,经调整经营净利润为16.9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亿元。
之前小米在香港IPO披露了小米2017年经营利润为122.1亿元,经调整经营净利润为53.6亿元,净利润为亏损438.9亿元。此次小米CDR招股书开篇“重大事项提醒”,新增加了一个“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017年小米该项数字为39.45亿元。无论怎么算,也不用去理解上面的名词什么意思,一句话,小米还是不挣钱。十几年的企业,规模庞大,但就是不挣钱。小米的命门,或者说软肋在哪里?
一个不挣钱的企业,能生存多久,能发展多大?这就是董小姐和雷先生的本质之争,所以才有十亿元的赌约。他们看企业、看发展的方向和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商业模式的看法是不同。但实际情况是,董小姐没想到的事情还很多。
首先我们来看,小米这些年为什么能在不挣钱的情况下,还可以不断融到钱,不断扩大发展。这些资金是怎么回事。其实大家可以从共享单车和所谓互联网金融以及炒房的三个最为疯狂的行业可以看出,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是非常充沛的。连骗局都能融到上百亿,甚至几百亿的资金。中国人的资金可以将全世界的房地产炒高,共享单车更是烧钱大战,从不考虑实际情况。更何况小米这种高薪技术的实业型企业。在水库上面,只要你开口,多少水都可以给你送过来,而且成本极低。从投资界来看,这么多年来,钱不是问题,但是优质的资产和项目却不多。虽然小米现在看着不挣钱,但很多人看来,它要比共享单车、股市和互联网金融要好一百倍。有上亿的用户群体,有超高知名度的品牌,有每年告诉发展的速度,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些对无数的中国企业来说,还真的很少像小米这么有优势的。所以,小米能要到钱,因为钱实在太多了。
但当你融资到了一定程度,或者金融市场的钱开始变少的时候,融资成本就会升高。前期的投资者也需要套现,所以,小米只能上市。上市对小米来说是必然的结果,也是无奈的结果。股东们都等着割韭菜,计算盈利了,那里还有钱继续给你做不挣钱的生意。
小米一直都在画一个很大的饼,那就是“生态”和“服务”。这是一个很理想、有苹果作为榜样,有整个行业都在吆喝的概念。小米用手机硬件作为入口,确实具有打造生态的基础。因为手机这个入口连着上亿的用户,大部分都是小米手机的死忠粉。通过这个入口,这几年小米确实在向生态链的方向发展,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不断上市销售。整个生态链越来越完善,质量、品类等也控制的不错。但所有的硬件销售都套着一个小米的魔咒,那就是价格。小米从来都是以低价作为最大的武器使用的,所以,整个硬件构成的生态系统虽然销售挺好,但还是不挣钱。魔咒无法破解。
包括小米手机在内的硬件生态系统,最大是问题除了无法摆脱不挣钱的魔咒外,还要面临更大的售后服务的风险。这是所有外资电子、家电产品品牌折戟中国市场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硬件的售后服务问题,想只要做得好,那么成本太高,做不好,就无法体现服务,更加无法转型服务经济。在很多时候,就像一个悖论,或者是另一个魔咒。这是风险之二。
第三个问题是小米一直找不到方向实现转型的办法,也就是小米经常说的,要通过服务挣钱。一日无法转型成功,小米一日就不挣钱。硬件从来都是一个吞金怪兽,一个不挣钱的行业。只有苹果是例外,苹果是靠硬件挣钱的,因为他可以卖高价。但小米不行,所以他的目标是向微软或者IBM之类的企业转型。转为做软件,通过软件销售、开发挣钱。小米的创始人都是做软件出身,对这个行业是非常了解。但却硬生生的无法从硬件中转过来。或者根本找不到转向的办法。
转型服务也是同样的窘境,本来想着通过智能家居和硬件,慢慢转型智能软件的服务商。但现在的市场远远没有发展起来,根本没办法养活一个庞大的企业。所谓的智能家居、智能硬件,就像是玩具,一种非常初级的产品。比如智能控制的灯具,除了偶尔使用语言控制外,根本没有什么其他用处。反而弄得老人和儿童不方便。智能或定时开关灯一点也不适用。没有人每天在同一个时间回到家,每一天的天气都不一样,开不开灯不是用时间能衡量的。而且,所谓的智能设备很少智能,技术含量太低。这样的一个初级产品,怎么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想转型服务,也同样行不通。
从现在 情况看,小米还是要在硬件行业硬挺下去,未来等风停了、潮水退了,就是考验小米的时候了。上面说的软肋能否成为软肋,还要到时才知道。一个产品不错,理念不错,发展也不错的企业,希望能找到真正像苹果、阿里、微软、谷歌这样的发展模式。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能用到更好的小米产品和服务。
小米的未来路不好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