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史札记与经典解读读书
《道德经》新注(第十三章)

《道德经》新注(第十三章)

作者: 沉醉的文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0:46 被阅读41次

宠辱若惊,贵大患于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自患?故贵以自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是说得之大惊,失之亦大惊,对于商人而言,就是得到财富则惊喜异常,失去财富则惊慌失措。对于官员而言,就是得到上级的宠信就心花怒放,反之则惶惶不可终日。对于学者而言,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则心喜若狂,反之则郁郁寡欢。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得到别人的赞许则喜形于色,反之一旦有人对自己提出批评,则立马怒容满面,急急为自己洗白,无论是喜还是忧都受惊的表现。

何谓贵大患于身?是因为人在自然躯体之处还有一个“名利之身”,有了“名利之身”就会患得患失,就会趋利避害,商人会因为“利”而不惜造假贩假,甚至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官员会因为“权”不惜放弃自己的人格去溜须拍马,贪污受贿,甚至不怕与民为敌。学者会因为“名”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说者言不由衷的谎言,甚至公然替罪恶背书。“利”,“权”,“名”就是所有人的另外一副皮囊,也就是“名利之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人可以放弃“名利之身”,那么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这一点和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提出的何谓逍遥是共通的,“逍遥”是一种精神境界,鲲只有摆脱水的限制才能化而为鹏,鹏只有摆脱空气的限制才能直上三千里高空。对于人而言只有摆脱名,权,利的限制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另外,庄子在《至乐》篇中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人最大的快乐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因为人的所谓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之上的,欲望实现就快乐,反之则会痛苦不堪,所以只有摆脱自身的欲望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只有把自己的自然之驱看得比“名利之躯”更重要的人才可以让天下宁定,只有爱自己的自然之躯胜过“名利之躯”的人才能让他管理天下。

这一节是说只有那些能够摆脱名利困扰的人,内心才是无私的,他们行为也才是最符合老子的“道”的,无私即是无所亲疏,无所偏爱,即是任万物而自然,只有他们才可寄天下,托天下。

老子生活的时代,列国纷争,天下大乱,老子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乱”的原因,同上章一样,本章也是老子从人性的角度来为那个时代把脉。

相关文章

  • 《道德经》新注(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于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 《老子》新注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

  • 《道德经》第十三章简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 2019-08-21

    解密《道德经》 这里是悦读国学,今天和大家逐句学习的,是老子《道德经》的第十三章。 ...

  • 执古御今:学习《道德经》心得(15)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四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里告诫人们身体和宠辱一样都是我们的大患,我们要以“贵身...

  • 《道德经》新注(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田微。比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

  • 《道德经》新注(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荤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以为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

  • 《道德经》新注(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道德经》新注(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垐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 《道德经》新注(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驰,才有了仁义,聪明智慧的人出现后,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新注(第十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sv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