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那天,老师组织了一个心理工作者的督导课,我有幸参与,受益匪浅,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温润如玉的老师在谈老师把个案案情介绍完了以后,问大家听完后的心情:有心疼的,有难受的,有理解错误而对案主给予评判及资源挖掘的。老师却是表达了愤怒。坦白说,我认识老师十多年了,我未曾见过老师如此激烈的情绪。
老师说在坐朋辈在听完案情后可以如此淡定,说都比他抱持得好,表示祝贺。我却默默地问自己:是什么让你难过得掉金豆?
是0-3的孩子一哭就休克?
是从小学开始就住校而且一直到高中都被霸凌的案主,而且父母一直不知情?
是父亲因为案主屡教不会的功课而用铅笔扎进他的手腕?不!是扎进他那颗还来不及强大就被伤得血淋淋的心。
是案主数次求救自救都因各种原因无果而终?
还是因为案主23岁活成了一个无力无助,孤离于世,充满暴力因子,随时伤人亦或自伤的人?
亦或是案主母亲在来访过程中所流露的蛮横暴发户情怀,还是其无知无觉,伤人却不自知?
我分不清自己在难过的是哪一点,也分不清为哪一点掉金豆。但我把自己代进了案件中牵扯到的每个身份,然后问自己可以做的是什么?
当我是案主时,我如何做才能突破当下这种樊牢,寻到我生命的真正底色?
当我是父母时,我可以亡羊补牢的是什么?
当我是心理工作者时,我如何做才能对这个独立的生命有所助益?
23岁,正是生命独立自我绽放的春季,这位案主却走进了秋的萧索,虽然面若冠玉,却没了挺拔的身姿,无神的双眼更如耄耋之年。这种生命力非自然的流失,让人痛惜。
老师的愤怒刺痛了我,他说他对案主同理过渡变成了同情,从而引发了他对案主母亲的愤怒。他自谦地说是因为自己抱持不够。基于对来访者的最大利益考虑,老师考虑了很多。当然他的知识体系浑厚,融合贯通,中西合用,是患者之福。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老师以家庭的觉醒来重新梳理案主到达目前这个状态的成因,埃里克森人类成长的八阶段理论,让我们更加清晰案主23年来的重大事件及其对案主造成的可能影响。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至今接近150年了,艾宾浩斯在1885年言简意赅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可在这100多年里,发展出来的心理学理论林林总总,派别林立,可我们再看西方国家,心理疾病有被遏制的趋势吗?从数据上来看,恐怕是没有的。
如今,我们国人又在拾人牙慧,一个西方的心理研究甚至一个心理实验的传入都如获至宝,真是让我难以置信。我们泱泱华夏的文化,何以沦为如此卑微?
老子说“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术都是根据道衍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术是用来应对万物而生出的万法,如何可以穷尽,当我们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欲穷尽术”的时候,我们就颠倒了本末。
我突然不明白,从传统文化又转回西方心理流派的各种文案。是不是我头脑的傲慢,再次当家做主,所以阻碍了我内心能量的流动?我卡顿了。
心中浮现下面这个故事,不记得在哪里看过的故事,也不记得老中医叫什么名字,但故事梗概我却是记忆犹新:
西医基本认为,你对什么过敏,一辈子就要躲什么。
有个老中医,他曾经到美国去访问,跟一个美国搞过敏的教授请教(抬杠)。
他就问人家:你们对什么过敏,你们怎么办?
美国教授一听,跟我开玩笑嘛,我也跟你抬杠:我就把什么从窗户扔出去。
老中医问:那你对猫过敏呢?
教授说:把猫从窗户扔出去。
老中医问:那对地毯过敏呢?
教授:我把这地毯从窗户扔出去。
老中医又说:我治过很多不孕不育的患者,我发现很多女性是对男性的精子过敏,所以导致无法怀孕,那您把她的老公从窗户……?
美国教授一下卡在那了,哑口无言。
我无法考究故事是否真实,确实,过敏千千万万的成因,然而都在研究过敏源,我认为就是在“多闻数穷”,这是一种导致“混乱”“不安”“生不如死”的操作。
好比如,室内有一堆腐臭的垃圾,引来苍蝇无数,主人买杀虫水杀苍蝇,一开始有用,主人开心地对杀虫水点了个超赞。可没多久,苍蝇又来了,苍蝇对杀虫水甚至起了抗药性,杀虫水换了又换,可“蝇患”却无法遏止……
那么那些林立于学术界的心理学流派跟杀虫水有何区别?我心中的困惑真的是因为我的“傲慢”吗?想到23岁的案主,我又热泪盈眶,跟他一样的孩子有多少?比他小的比他老的又有多少?为何我心里会涌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呐喊?
我又在问自己,可以做的是什么?术何其多,惟道可依。人生八苦,谁能逃脱?人与人的相处,如何才是得体的?我们如何去亲近“道”而非细究应对万物的“术”?如何才能不限于局部的现象,而是可以更好地从整体出发,而不是陷于越来越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无力感中?
老子说“不若守于中”,放下万象,向道学习,利万物而不争。我看到那么多的心理流派,那么多的理论技巧,我只会觉得那是为“被访者”的利益服务,而非“来访者”的利益最大化。各种追根溯底的方法及技巧,各种不堪过往的再现,无疑是对案主的二次伤害,何益之有?
见喜聚灵,见哀藏阴。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他信力,自信力的缺失,是否就是因为媒体的泛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此传扬,引起人们焦虑的、不安的信息如春的柳絮冬的飞雪,我们还要用各种理论去支撑似是而非的论点,如是做法,真的是“来访者”利益最大化吗?
再问:谁又可以确保自己不是下一个来访者?
每送出的一个字节都是一份能量,愿我们心中都时刻铭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中”是不垢不净的,让我们眼之所见都是“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