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间点进简书签约作者张拉灯的主页,发现了一个并不特别的现象。
拉灯君是我在短篇专题的同事,我一进去页面就直接选择了“热门”,然后看到他收赞最多的一篇文,也是我之前看过的一篇,叫《就这么大三了啊》。从热门排行上观察,前几位的文章基本都有类似的标题,这类标题在向读者暗示——今天我要讲点我自己的事情了。
作为一名以写故事为主,并凭此签约的作者,我想大概可以把拉灯君的主要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他写的故事,称为“作品”,这应该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闲聊”,讲点私人感悟或经历之类,本质是长微博。
从文章的人气上看,可以明显感觉到,读者(同一帮粉丝),更喜欢的或许还是作者的”闲聊“文字。用现在的经典诠释来讲,就是他们喜欢”窥私“。至于作者写的故事多精彩,技巧多娴熟,这些读者反而不那么关注。拉灯君的文章里排名最高的故事类作品是他上次参加10000元比赛的那篇文。我想,那一篇也不一定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关注的人多,大抵来自外围的因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网民将窥私的欲望彻底搬上了台面。也许是从博客和QQ空间的出现开始的吧。之后经历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发酵,这种欲望变得越来越合法且合情合理。看过一些相关的文章,一般人们对此的解释都是”人之常情“、”人性使然“,我个人倒不完全这么认为。
我们可以说这种欲望根源于人的本性,但它的发生却不全是。也就是说,虽然人的本性如此,但是这种行为的发生却是有条件和语境的,我们不能用“根源”来解释“发生”。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名年轻男性,心情平和地坐着一间屋子里看书。书是文史哲中的某一种,所以他越看进去,越觉得内心一片宁静。就在这时候,屋外忽然走进了一名美貌的女性,而且关键部位并不刻意遮挡,此时这名男性感到了下半身的冲动,他的欲望被唤起了。
很可以确信的是,在女性出现之前,这名男性自然拥有性冲动的潜在能力,如果他身体健康的话。但是他并没有心潮澎湃,相反,他遨游在人文的海洋里,感受深刻和静谧。但是女性的出现是一个契机,这使他身体里原本沉睡的能量“发生”了。这种发生当然改变了整个画面的走向,接下来或许还会有一些更销魂的事情,我们可以大胆预测。
当代网民的窥私欲也跟上述欲望的发生相似,它应该是被养成的,被造就的,而且某种力量在为它创造条件。然而窥私还算是一种比较“小”的欲望,联系到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一次次解释成“人之常情”的欲念,是否也天然合理呢?例如,对金钱的渴望与物欲。
最近通过网络留意到的几件事情,就很可作为佐证。第一件是我跟一位好友的聊天。她说她原本有个很聊得来的女性朋友,可是最近找她都不爱回复了。原因是那个女性朋友认识了一个富二代男。从我朋友的角度讲,那名女生是被有钱人拐跑了。
另一件事是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急诊护士为抢救伤者,剪开对方衣服,伤者获救之后声称自己被剪的是名牌衣服,要求院方赔偿的新闻。旁观者可以从这样一则新闻中读出很多东西,我就看到了一点:现在的人,除了生命以外,没有别的东西比物质和钱更重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物质甚至还高于生命。
这并非个案,而是当今的一种全民意识,这里的“全民”不是毫无遗漏地指向所有人,而是说明一种大势。这种意识可以称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普遍的思维习惯,是人们遇到任何事情时,一种前置的应激反应。这种心理定势是具有获得性。
传播学有个术语,叫“议程设置”,光从字面很难确切理解,我举个例子。以前美国人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把一件不重要的事情在报纸上连登三天,第一天人们会质疑,第二天人们会好奇,第三天人们就确信:这确实是最近国内的一件大事。
原因很复杂,跟媒体的公信力有些关系。另外,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则报道,所以见面也会议论,久而久之,一件原本没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就会成为热门消息。“议程设置”大概就是指媒体对于人们关心的话题的“排序”的影响——媒体将之置顶,公众也会觉得它特别重要。
因此,当我们发现大家每天讨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金钱和物质时,我们可以想想谁在“置顶”它。
我属于那种每天都看央视《新闻联播》的奇葩,所以我也深切把握到这档几乎从不断更的节目的内容特点。正如网上的人说的那样,半个小时的节目无非说的就是国内一片大好,国外乱七八糟。而关于国内的部分,大部分毫无例外地与经济有关。比如说,某某三个字母的指数最近又有上涨,某某不良指数最近有所回落,哪里又扶贫了几个乡几个县,国家又取得哪些高尖端科技成就等等。
老实说,这些都是大好的事情,播出来也的确鼓舞人心,发展经济的国策一点不能动摇,只是在宣传策略上,还可以再思考和完善一下。
比方说,我们是否应该在一个最重要的节目里每天强调“贫富”?以及,如果真的不得不说的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说?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贫富无疑是最敏感的词汇之一。提这两个字需要十足小心。许多对社会造成恶性影响的事件,归根到底也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怕穷”,一个是“想富”。所以媒体的节目内容若呈现贫穷之可怕,这必然会增加人们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如果反映富裕之美好,同样会召唤人们不切实际的渴望和幻想。
但我们当然不能把贫穷说得很美好,那是误导观众,也不能说富裕之可鄙,这只有某些特殊年代的人相信。所以在有关“贫富”的叙事中,把握好尺度和频次,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全部正说,不能一律反说,不能完全不说,也不能每天老说。
因为谈贫富,就意味着要谈金钱和物质。这就是人们有意无意间把它看得太重太“合理”的东西。
现在有句流行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反过来看,说三遍,听者就会觉得这件事重要。所以,将一件不重要的事或一句错误的话说三遍,就能轻易地误导听众。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传播学实验,这种现象有时是十分危险的。金钱和物质恰恰就是被我们这样三遍三遍地强调着,并且通过集体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印证的“重要事实”。
也许它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它不是唯一重要的。过分强调就会在人群中造成“它是唯一”的错觉。拉灯君受欢迎的文章自然不是只有一篇,排第一位的966个赞和排第二位的857个赞,其真实的差距可能连10都不到。但我们通常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第一”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自问两句话:1..第一真的是第一吗?2.除了第一,还有什么?
人世间很多悲剧都是因为人们把某件单一的事情看得太重,一旦失去了,就会陷入深深的绝望,以至于觉得生无可恋。在这种极端情境的背后,深藏着我们一直在强化的某些观念。这种强化的过程,大多数起源于被动,被教育了,被灌输了,被洗脑了。至于这些事情重不重要,很难说得清。比如,学生年代,班主任老师每天“强调纪律”,这事重要吗?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是很多余的。所以,搞不好“拼命”“努力”“赚钱”,这三个词都跟“纪律”一样,就算把它们连起来念一遍,其价值也不会有一点点增长。
拼命赚钱的人也在每天乱花着钱,拼命写作的人也在每天浪费着时间,拼命付费学知识的人也长期没有任何长进。我们在拼命跟着别人说三遍的事情一步不停地走,所以变得越来越物欲横流。我们互相认同着,互相安慰着,互相肯定彼此的愚蠢,互相成为彼此的祸害。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从传播的角度讲,是很有道理的。
网友评论
1、人都对禁忌的东西感兴趣,这似乎就是人性吧,正史和秘史,哪个更吸引人呢?
2、借用《小王子》里的金句,“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 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3、什么才是人生重要的事情?最近看了一篇知乎的文章,原来财务自由并不必需的,人活着累就是因为欲望太强,所以背负了更多的压力。
附上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440694
胆战心惊!
人世间很多悲剧都是因为人们把某件单一的事情看得太重,一旦失去了,就会陷入深深的绝望,以至于觉得生无可恋。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