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是否已经被毒害,毒害了很久,在这个感官刺激极度丰富的世界里。
当我阅读唐诗宋词,阅读古文名篇,阅读张爱玲、鲁迅、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的时候,总会发现,这些作者的感受力如此敏锐,细到一石一水,动物的一个微小反应,花草鸟兽所指向的四季交替,在这些作家的笔下,或抓拍成谐趣的快照,或涂染上金贵的色彩,或渲染成淡雅的风景。
借朱天心在某赛事里讲的一句话形容:这些人“心很热,眼睛很敏感”。
可是对于今天的我,或者我们来说,跟我们在网络上接触的各种视频、音乐,街上的彩灯广告,电脑上的游戏,手机软件比起来,自然的风物与音响又算得了什么呢?
花草树木有电子游戏那么有趣吗?虫鸣鸟叫有流行歌曲那么好听吗?又如网上的文字,不断地走心,不断地煽情,不断地励志,不断地搞笑,所以我们亦无止境地被共鸣,被催泪,被鼓舞,被逗乐。我们的感情变得廉价不堪,被随意摆弄。上一秒我还在天涯论坛看到一个跟帖笑得前仰后合,下一秒又在公众号上读到一篇该死的鸡汤哭得涕泪横流,我到底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我是智障吗?脑抽啊?
当一个人面对电脑和手机全情投入其中的时候,他不用投稿就进了疯人院,而且“场所”会不断改变,没有人给他发拒稿函,也没有人找他撕逼要茶叶蛋。(本句有梗)
现代社会里,实际控制我们的其实是“语境”(context),不管是个人语境还是群体语境,我们不再有任何绝对私人的空间。严重的是,私人空间的丢失或许跟我们感受私人空间的能力的钝化有关。感受力脱敏,是这个时代的共疾。
这是对于创作者而言。
对于一般人来说,感受力脱敏的症状并不那么灼眼。跟他们关系比较大的,大概是性脱敏,道德脱敏等等;当我们在公共场合做着不三不四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再有过敏症状,当我们昧着良心干坏事的时候,我们也不再感到自责。
许多东西,它一直都在我们眼前,可我们感受不到它,对它熟视无睹,它在我们心里是一抹灰白。当我们寻求唤起内心记忆的时候,那一大块地方,像一片缺失的拼图。我们构建不起一副完整的图画,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东西干扰了我们的判断,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在眼睛所见的场景变得眼花缭乱之后,我们开始学会抓重点,并且越来越擅长。
许多旁侧的信息被过滤掉,就像你先吃了一颗糖分含量极高的葡萄,又去尝一块苹果,你会觉得,甜味没有了,苹果异常酸。又好像,你生了三个孩子,老大是长子,很重要,老幺年纪小,特别惹人疼,可是老二怎么办?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吃着各种各样的葡萄,所以周围很多正正经经存在着的物景就都成了老二。
这个问题,细思恐极。味觉钝化,过一小段时间就恢复了,可是感受力钝化,过一段时间会恢复吗?在这个有与没有的时间差里,我们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多少?
而老二又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它?
个人觉得,“老二”指向某种私人空间。私人空间着眼于私人,绝对的私有化,不仅仅是指私人占有,而且是不与他人类同的绝对占有。
一篇文章中,即便有多种声音,这多种声音也必须是从你一人之口之心发出,而不应该有大量上古的语言,别人的语言,组织的语言,社会的语言。它直接源自于你自发生长和蔓延的感受能力,它笼罩于你所敲下的所有文字,如同渔网一般牵一发可动全身。
词汇恰到好处地延伸了你的意志,而你笔下出现的各色生命与摆件,都统一指向真实。景物细致而真实,才足以承载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当我想清楚这个问题准备出发的时候,眼前仍然有两个困境:
1 .我避不开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符号化
流行歌曲给我们定下了基调,它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培养起我们对声音的审美,可是它也规定了我们的审美。它们如此简明地给我洗脑,悲伤的氛围以及欢快的氛围都是怎样的。影视也是如此,难过应该是什么表情,幸福应该是什么表情。男女约会,四周应该出现什么,应该送什么花;指向哪一阶层的观众,应该使用怎样的镜头和风格。
这些东西完全被符号化,并固定下来。直到我们需要描写一个这样的场景时,脑海里想到的都是电视里给我们摆好的道具。
只有大自然是公平的,它绝不汰选观众,绝不刻意造景,并轻而易举地符合所有人的审美。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人类怎么就这么可怜呢,制造出来的东西,普及度永远赶不上大自然的十万分之一二。
2. 某些强烈的感受力置换了我的真实
最近,我在看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很悲伤,一个又一个悲伤的故事。集子的第一篇,我就看了五遍。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像饿狼一样,舔食这种悲伤。一寸寸腥味。
从那些魂灵一样飘渺的故事里,看到一个奇女子,有着不幸的童年,不幸的感情。甚至她的感觉也是不幸的,不幸地那么敏感,可以把那些从远古时代留存至今的感受,用一个个熟悉的字眼说出来,然后产生一种面生的感觉。
面生,但不陌生。
她很好地驾驭这一种语言,将之疏漏地握在手心里,一点一点地倾泄出来。如同赌桌上的庄家,发牌,熟练地控制着流局。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似乎每一个接到纸牌的人,都注定会有一个困难的结局。可是每个人又都跃跃欲试。
我从来不是一个看故事的人。可是八月未央,它展开了一个血淋林的横截面。花瓣、花香、天空,信,都用这个截面盛放。这些无情物在字里行间,变得更加无情。
进入这样一种语境中,我看到绝望,却不能感受到它。因为有一种更加强大的感受力,挡在了我面前。它在漠然流动的过程中,强行置顶。于是我只能借助于它,作用于过去与当前。
所以在我开始下笔写自己的小说时,我下意识地用她的感受角度去感受该有的一切。
我写我的故事,我并不真打算模仿她,可是我被下了套,就这么危险,一种不知不觉悄然无息的危险。
近代英国诗人和评论家艾略特(T. S. Eliot)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感受力涣散”。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的感受力不是涣散,而是质量下降。可是钝化并不能使得人们变得安乐。相反,人们越来越焦虑,感受周遭事物越来越吃力,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强刺激,就像吸了毒一样。
全世界只有神经病们保持着良好的感受力,可惜他们不写出来。所以不要说这个时代诞生不了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早就在疯子们的脑子里写好了,只是他们不乐意和我们分享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