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中偷闲,在10月的尾巴上理一理思绪。
时间推移,回到10.22号。
一节音乐课,我们班的浩、然、涵、珂、杰因在音乐课上多次讲话、说笑,导致音乐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在下课后,音乐老师特意发消息点名批评。
望着眼前的消息,五味杂陈。
有心包庇,却无力遮掩。
我把这几个孩子叫到办公室中,语气低柔:“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叫课?”
孩子们低着头,无言。
“你们是聪明的孩子,谁能说一说学校安排这么多课的目的是什么?”
.......
“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孩子们依旧沉默。

我一直觉得我的班级我的孩子是很有主见有想法的。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表达着自己,他们在私底下跟我交流着各类话题,他们甚至在我面对困惑时能给我献计献策。可此刻的他们,怎么沉默了呢?
“老师,我觉得只要是能让我学到知识的都叫课”涵思维迅速,但也是最调皮的孩子。
“在学校里,是不是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才叫课呢?”我眼神一一扫过孩子们的脸。
“不是的!”孩子们异口同声。
“你们都很明事理,可为什么要在音乐课上说笑呢?这样做,对吗?”
“老师,我没有说话,是他们找我说的。”浩颇为不服气。他的眼神透露着愤怒与不屑。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露出这种眼神。
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去给他讲道理。如果“道理”有用的话!

因梁校长的厚爱,特意批准我们班下午去农耕学院进行一堂实践课---割水稻。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于是,我便“盯”上了这堂课-----我留下了这几个不知何为“课”的孩子好好反思。
因记挂着这几个孩子,我站在田间地垄上一边短信息与珂的家长沟通交流,一边照看着正在进行实践课的孩子们。恨不得自己能有分身术。
一路小跑,回到办公室。孩子们情绪上缓和了不少。特别是浩,眼神上冷静了很多。我知道,时机到了。果不其然,孩子们看到我,个个想表达。
“老师,我错了。我觉得学校给我们安排这些课都是有意义的。语文、数学、英语让我们增长知识,音乐课是调节心情的。”我喜欢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会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别人的过错。
“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在课上讲话。”浩也开始学会反思了。一堂课,能静下心去自我反思,真好!
“浩,别人找你说话,你觉得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
“下课再说。课堂上是不能讲话的。”浩的眼神柔和、温顺起来。浩心思一向单纯,他本身并不调皮,只是对自身行为没有很好的约束。
三日之后,浩的妈妈在语音里跟我交流,她对我不让浩上实践课的做法很不理解。她固执的认为老师的“惩罚”就是让孩子多抄几遍课文,多写几个词语,甚至是罚站。
看吧,家长固守的教育理念多么可怕啊!

其实,类似浩妈妈这种做法的家长平日里颇多。他们只考虑到“惩罚”一时的纠正,却没有往更深远的层次考虑------没有规矩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成长。
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原则和规矩做的并不好。没规矩,不成才。没有原则和规矩的父母,教育出没有原则和规矩的孩子,且会逐渐失去孩子对他们的尊重。孩子是需要原则和规矩教育的,这会让他们的成长有了肥沃的土壤。因为那刻我比较忙碌,只能在语音里匆匆回复:对不起浩妈妈,我今日较忙。我不会让孩子去抄写课文抄写词语,因为他们并未在我的语文课上讲话。另外,惩罚不是目的,学会与知晓才是本质。
对于连课都辨析不清的孩子来说,要让其知道学校里的每一堂课都是对他们身心有益的,要让孩子知道“课”的重要性,让孩子对每一堂课都能够引起重视和对其有敬畏感、尊重感,这难道是抄词语,抄课文就可以明白的吗?显然不是。
作为班主任,适时采用“一课换课”的教育方式,既能给孩子警醒又能让孩子学会“公平置换”,是不是比单纯的“惩罚”教育来的深远呢?

事后,我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还会这么教育吗?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吗?如果事先与家长交流沟通是不是更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呢?
开个班会吧!
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公平”?让孩子们知道何为对“课”的尊重!

我想:原则和规矩,必须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就会和大众形成对抗,被排斥。在原则和规矩后必须给孩子留下放飞的空间,对于鸟来说,规矩不是把翅膀剪掉,而是飞行的方向。
感谢浩妈妈的反馈,才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感谢犯错的孩子们,才让我有了深层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