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开始,我家一直用一囗直径约八百左右的铁锅做饭。我家人囗最多时是九囗人。做饭做菜都用这口铁锅。
铁锅是用铸铁铸造的,沉沉的,浅浅的,呈半球形态,日日夜夜坚守在厨房中固定的灶台上。
这种铁锅经久耐用,不管是烟薰火燎,还是用坚硬的厨具反复磨擦,只要不是恶意地用重锤去击打,至少也能用上十年八载,如果质量上层的话,也会使用更长的时间。
有锅就有锅盖。
最早的锅盖是用木头制作的,对开,成对称形。
家家用的木制锅盖,基本都是本村的农工巧匠制作的,也有的农户怕麻烦人家,他们就选择从集市上购买。
制作木质锅盖对于成手木匠应该不算是个难事,制作过程也不复杂。在过去如果用手推锯拉,大约用不上一天功夫就可完成。若是用现在的电动工具,估计用一两个钟头就能搞定。
选料是制作锅盖的首道工序。在当地,最常见的木料有杨木,柳木和松木。由于柳木成材率低,直柳柳儿的成材很少,农户基本瞧不上它。而松木含松油量过大,取材路途遥远,又多生长在悬崖峭壁,崇山峻岭之中,对于精打细算的农民而言,又觉得不太划算,加之使用起来刺鼻的松油味过重,所以,很少有人会采用这种木材。除了上面这两个不适合的木材外,最后杨木就成为了制作锅盖的最佳选择。
在制作锅盖前,要选择粗细适中,最好没有结节的材料。选定木料后将其凉干,再把圆木锯成两公分左右的木板,用刨子将一块块木板两边推平,再用墨斗將不同的木板并排放到一起,用墨斗汁掍成两条对接线,以固定位子。下一步,就在木板上面锯成等腰梯形,将梯形中间部分用刨子将其慢慢取出,形上窄下宽的倒梯型凹槽,再分别用对称的两三条两公分左右的木条,从一头插入,再用锤子或斧子慢慢用力敲,渐渐的将原来毫不相干的几块木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直到密不透气为止。而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量好铁锅的直径,按照略微比直径大一些的长度,再用一个铁钉放到对开锅盖的正中心,以此为圆心,划出个圆,最后用锯锯成锅囗的形状,锅盖的制作过程就全部结束了。
这个制作锅盖的全部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功夫和技术的。
我之所以了解锅盖的制作过程,就是我亲眼目睹了我三哥为我家制作锅盖的整个过程。
我三哥起初是个木匠,后来,他成为了乡里建筑公司的一名建筑工程师。
过去的农村,每个村子里都有丰富的木材,特别是杨树,用来制作锅盖是最好的原料。
为什么家家户户都用杨木做锅盖呢?
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一是它的木质即不硬也不软,便于施工。二是杨木没有异味,做完就可以使用。三是可以就地取材,不用花钱去买。基于这几点考虑,农户家都是青一色的杨木锅盖,所不同的是每家每户所用的锅盖形似差不多,内行人一眼就能分辨出它的制作质量和实用效果。
在农村改革前,由于我家哥们多,受到各种约束,人人都无法走出农村。所以,非常聪明的父母分别把我的四个哥哥都找到当地有一定名气的木瓦匠,并拜他们为师。久而久之,我的几个哥哥也都成为了当地晓有名气的木瓦匠。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这门手艺,最终都能顺利地成家立业,各自也盖起了属于自己心怡的房子。
到了八九十年代,木制的锅盖很快被铝制的锅盖所取代。直到今天,铝制锅盖仍然在农户中继续使用。使用铝制锅盖比木制锅盖最大的好处是轻便,且耐腐蚀,寿命也更长一些。
仅从锅盖材质这种变化,就不难看出时代的进步是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息息相关的。
仔细观察农村生活中所用物资的细微改变,人人都会举出许多例子。
其实,锅盖的改变不仅取决于材质,最重要的是取决于锅的型状和大小。
稍微走心的人你会发现,如今的农户不仅锅盖的材质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且用来烧火做饭的大铁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种由大变小,由小变无的过程,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农村单一家庭人囗的数量也在快速缩小。
现在在农村,你很难再找到一家能有十囗八囗人的常驻户,即使是三五囗人,也是常常铁将军看家。整个村子传统的炊烟袅袅的景象再也难以看到,取而代之的都是现代的家用电器和清洁能源。
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普遍实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子女,在提高文化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迅速提高。
最近这几年,在我们农村老家的新生代年青人中,形成了一股走出农村,奔向城市的潮流。
在这些青年人中,他们不愿继续过着祖辈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四季每餐必炊烟”的生活方式。他们纷纷涌向城市,住起了洋楼,开起了轿车,农忙时开车回家种地,农闲时在各城市之间穿梭打工,过着亦工亦农,城村两栖的现代生活。这样似农非农的人群,让许多城里人羡慕不已。
在这类人群中,我的晚辈中就有好几位。
他们个个都过上了幸福而阳光的生活,就连他们的孩子,也同样跟城里年青人的孩子一样,从学前班,到小学中学,他们跟纯正意义上的城里人根本没有多大区别。
改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美好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社会在改变着每个人生活的同时,每个人又同时在用不同的方式在改变着社会,改变着自己。
这就生活,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小小缩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