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的《我看鲁迅》

作者: 风明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12:05 被阅读90次

王朔的《我看鲁迅》是他写得比较精彩的一篇评论。此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点评鲁迅的短篇,其中对《伤逝》的点评颇有意思:“《伤逝》大概是最不像鲁迅后来风格的一部小说,男女过日子的事儿,他老人家实在是生疏,由此可见,大师也有笔到不了的地方,认识多么犀利也别想包打天下。”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的点评则中肯、到位:“是很好的散文,有每个人回忆童年往事的那份亲切和感伤,比《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什么的强很多,但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而且进一步点明,“那也不在作家的经验、才华,在于不同人生(体验)本身的差距。”可谓一语中的,很有见识。

至于《祝福》、《孔乙己》、《药》和《在酒楼上》这几篇,王朔认为“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的,力透纸背,中国普通人民的真实形象和难堪的命运在这些作品中被毫不留情地端了出来。”

而接下来他又说:“半个世纪之后,我们的人民不再是鲁迅那个时代完全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很需要被同情的那伙人了。从鲁迅第一声呐喊起,他们也折腾了几十年,再提到人民二字,只怕要警惕一点了,有些事是别人强加的,有些事可是他们自个乐意的,甚至还有不少诗意的发挥。仅有唤醒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那都是表面文章,真正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不是反抗强者,而是直面那些可怜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他们予以解剖。”

这段话,有一些我认同,有一些则有不同看法。直至今天,中国的人民仍然是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至于他们值不值得、需不需要被同情,就见仁见智了。但的确,有些事是他们自个乐意的,可谓咎由自取,但也有些事,不能不说是环境、体制于无形中加在他们身上的。至于说“真正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不是反抗强者,而是直面那些可怜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他们予以解剖”,也未必然,在今天的社会里,不迎合大众的确比不迎合政府更难能可贵,但批判大众与批判政府又是另一回事了,批判大众不需要什么代价,而批判政府,在一个专制的国家里,有时需要付出自由乃至生命的代价,到底哪个更需要勇气,不言而喻。像王朔这么叛逆这么有自由精神又这么喜欢骂人的人,理应要骂骂政府骂骂体制的,可是我从没见过他骂政府骂体制,他骂的从来都只是那些不能把他怎么样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再说回王朔对鲁迅短篇的点评,里面最精彩的当属对《阿Q正传》的评论。他认为鲁迅是当杂文写的这个小说,意在针砭时弊,将中国社会司空见惯的丑陋现象都直接化在阿Q身上了,形成这么一个典型人物,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概念的产物,给人的感觉就不真实了。应该说,王朔的这个感觉相当敏锐,而接下来他提出的一个观点也很有见地:“概念形成的人物当作认识的武器,针对社会陋习自有他便于发扬火力指哪儿打哪儿的好处,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他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就极为有限了……干预性针对性越强的作品,审美性可感性就越低。”

而后,对《故事新编》的欣赏也颇见审美力,他说这些游戏之作充分显示了鲁迅的才气和机灵劲儿以及他深厚的旧学知识,不是随便什么人能这样写的;又说鲁迅对什么样公认的伟大人物也没露出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其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怀疑渗透在《故事新编》的每一笔中,而这就是为什么他依旧尊敬鲁迅。这些评价既有见识,又有他自己的个性在里面。

在这第一部分的结尾,王朔说出全文最精彩的一段话:“鲁迅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写文章常跟小人过不去。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鲁迅的个性在他的创作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文学理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候潮流的影响和摆布。”

其中“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这一句最是精彩,是极有概括力的洞见。这样的洞见,在木心或李劼的文章中随处可见,不足为奇,而王朔此文全篇只此一句,所以显得尤其精彩。

第二部分谈鲁迅没写长篇的问题。王朔觉得这对鲁迅是个遗憾,因为在他看来没有长篇作品有点对不起文豪这个称号。接着他说了句颇有意思的话:“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如果说第二部分是为鲁迅感到遗憾,第三部分就是对鲁迅提出质疑了。即使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王朔,对于要批评鲁迅,也不无顾忌,很有些“捅娄子和冒天下之大韪”的感觉,因为鲁迅这个名字是神圣的,因为人们在鲁迅头上已加了无数美誉:文豪、思想先驱、新文化运动主将、骨头最硬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迅对中国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文学,而且是有思想的,是思想家。但,鲁迅有什么思想呢?这就是王朔的疑问,他表示对鲁迅的思想一无所知,在无数鲁迅的崇拜者的文章中也没见过有谁说过鲁迅有思想,而且觉得大家为之感慨、为之激动不已的似乎大多是鲁迅的品格,以为这样一个为世不容、痛苦敏感的智者内心一定是‘漆黑一团’,而这样的逻辑好像是说,对生活、社会、人群的极度绝望本身就是深刻的思想。王朔说自己不太明白这个逻辑,而且即使听了研究鲁迅的朋友的解惑——早期主张‘全盘西化’,取缔中医中药,青年人不必读中国书;主张‘人权’,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为毕竟写过《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晚年被苏联蒙了,以为那儿是王道乐土,向往了好一阵,后来跟‘四条汉子’一接触,发觉不是事儿,诸如此类等等——还是感到迷惑,不知道鲁迅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他认为虽然鲁迅给国家民族指了条明道也算是思想,但以鲁迅的地位似乎不应仅限于此。

最后,王朔以一种自嘲的方式结束了对鲁迅思想的质疑:“我觉得自己挺可悲的,那么痴心地笃信过很多不甚了了的东西,其实不明真相,还是那里磕头如捣蒜,就怕别人说自己浅薄。”

然后第四部分,说的是鲁迅的精神。王朔总结了一下:“就是以笔为旗,以笔为投枪或匕首,痛打落水狗,毫不妥协地向一切黑暗势力挑战;与之相联的形象便是孤愤、激昂、单枪匹马,永远翻着白眼,前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明枪,身后是飞蝗一般放不完的冷箭,简言之,战士的一生。”

王朔对鲁迅这个逮谁跟谁急的战士形象显然有点不以为然,但他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了那些歌颂鲁迅战士形象,并学习鲁迅战斗精神的当代鲁迅们,把那些人嘲骂挖苦了一通,因为骂的不是鲁迅,所以肆无忌惮,所以显得忒痛快。我不知道他具体骂的是谁——除了伊沙,所以也不知道他骂的对不对,但就道理而言,里面有些话是蛮有道理的,比如:什么样的病人一集合,毛病都不叫毛病,改叫众人皆醉我独醒了;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可以,说众人皆浊我独清,这个恐怕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才配;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见别人黑了;代替上帝对别人进行精神审判,在笃信宗教的国家是最大的渎神;缺点就是缺点,譬如病菌,无论是战士还是苍蝇携带都会使人生病;后人的效颦都要鲁迅负责并不公平,这就是榜样的悲哀,遭人热爱看来也不全是美事,等等。

结尾部分,是几段结语式的话。先是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批评鲁迅:“鲁迅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中国有太多的神话,像我这样的红尘中人,若想精神自由,首先要忘掉还有一个精神自由之神。”

最后,王朔借那位研究鲁迅的朋友的话,再次对鲁迅表示些敬意:“鲁迅是相信进化论的,即未来比现在好,青年人比老年人好。他的使命就是扛住正往下落的闸门,让年轻人能逃出一个算一个……他其实是很热情的,很热情的。”

相关文章

  • 王朔的《我看鲁迅》

    王朔的《我看鲁迅》是他写得比较精彩的一篇评论。此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点评鲁迅的短篇,其中对《伤逝》的点评颇有...

  • 或许,这就是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精准的诠释

    时至今日,鲁迅先生的著作与故事许多人都再熟悉不过。犹记当年王朔发表《我看鲁迅》,曾放言:“倘若鲁迅先生此刻...

  • 王朔眼中的鲁迅

    作者 | 王朔 鲁迅的拥簇者对于鲁迅无论怎么称赞似乎都嫌不够,但王朔看到了颂扬背后的劣根性。他说:“各界人士对他的...

  • 王朔《我看金庸》

    王朔《我看金庸》 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按我过去傻傲傻傲的观念,港台作家的...

  • 我爱李敖

    如果问我最喜爱的作家,第一时间脑中跳出的名字是王朔和李敖。王朔骂过鲁迅,骂过金庸,不坏好意的人串掇他骂李敖,王朔称...

  • 王朔:我看金庸(转载)

    原文地址:《王朔:我看金庸》 人民网,发表日期:2007年03月14日16:53中国青年报,发表日期 1999年1...

  • 读《朝花夕拾》,终于知道了鲁迅仇猫的真相

    更多优质好文,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池中有物 王朔说过这样一段话:“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鲁迅也不好——那会引...

  • 【原创】 谈《王朔:我看金庸》

    《王朔:我看金庸(附金庸回应)》 https://mp.weixin.qq.com/s/x6G0JV-DpvMG7...

  • 文白夹杂-金庸大侠的私家秘决

    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见过不甘寂寞,“当年的小鲜肉”王朔先生,他的一篇文章《我看金庸》,大家都知道王朔先生在...

  • 中国文学史

    诗经 楚辞 六朝散文 唐诗宋词 元曲 小说 鲁迅 茅盾 巴金 老舍 张爱玲 郁达夫 沈从文 莫言 余华 王朔 阿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朔的《我看鲁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kq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