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给孩子指令,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常常孩子当耳边风,像没听到一样。噗噗有时候也是,说了几遍,都一动不动。等我走过去,抱起她,她就嘿嘿嘿“奸计得逞”一样笑起来。
孩子很多时候,都听到了父母的要求,却不去执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从指令。
听从指令
听从指令,是指当发出一个指令(示)或者多个指令(示)时,孩子理解并执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孩子发出指令,“宝宝,把电视机关掉。”“宝宝,该刷牙了,去刷牙。”“到吃饭时间了,再有五分钟开饭。收拾一下玩具,洗洗手,准备吃饭吧。”“该写作业了,把作业本拿出来。”
听从指令,是孩子理解了我们说的话,并愿意去执行。比方关掉电视机,很少有孩子能够真正听到了去做。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47457/1ae4ccf2f2f35a8f.png)
听从指令≠听话顺从
有很多时候,父母会将孩子听从指令与听话顺从混淆。听从指令与我们日常意义上的听话顺从并不一样。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微妙的心理。比方我们常常强调孩子要“听话”。但如果孩子特别调皮,看似“不听话”,又会隐隐欣慰,觉得还是不听话的人有前途。
这种微妙的心理差异在于,一般父母强调要求孩子“听话”时,是因为当时当刻孩子的行为给家长带来了“麻烦”。父母一时又搞不定,又没有其他方法时,就会发出“你要听话”的大招数。本质上来讲,让孩子听话,是为了父母自己养育的方便。只要妨碍父母当下了,一般都会听到“你要听话,你听话的话,我就......”。
但是如果孩子不听话,甚至比较调皮,家长也会欣慰,因为从现实生活来看,还是“会喊饿的孩子有奶吃”。但其实,孩子的反抗与不听话中,有很多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为了不听话而不听话,为了宣泄压抑的情绪而反抗。这样的“个性”与不顺从不听话,很大程度上,是在表达“不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与质疑。
换句话说,孩子的不听话与不顺从,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没有找到合理的途径与方式表达他的“不满”。或者从各种斗争里得到的经验,这种方式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因为父母的指令有时候确实不合适。比方一给父母带去麻烦,父母就要求孩子听话。这些事情里,有很多时候虽然给父母带去麻烦,但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可以实现满足的。
无论是合理的要求,还是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后,孩子肯定是有情绪与不满。当这种不满等负面情绪没有被引导表达时,孩子就会用“不听话与不顺从”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虽然孩子自己未必意识到这一点。情绪引导的分享,点击这里:孩子爆发强烈情绪时,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
所以,听从指令与听话顺从不是一回事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47457/5aad60f68120e127.png)
指令的类型
1.口语指令:在生活里,用说话给孩子传达指令应该是最常见的。我们每天都很多次地向孩子传达我们的指令:“该起床了。”“快点洗脸。”“穿好衣服,穿鞋子,背上书包。”
2.动作指令:用动作示范给孩子该怎么做。比方教给孩子怎么洗手;教给孩子怎么将玩具摆好放回原来的位置;教给孩子怎么穿衣服等等。幼儿园老师做舞蹈动作,小朋友们跟着跳,就是典型的动作指令。
口语指令虽然最常见,也最容易被我们使用,但是动作指令也并不可少。很多时候,两者是互相结合起来使用的。
3.手触指令:大白话讲,就是手把手教。比方用口语指令和动作指令告诉孩子“像这样,把玩具放回盒子里。”但是盒子比较小,孩子一时放不进去,就可以手把手教给孩子怎么放回去。
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别人触碰他,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不行,如果是其他人,就更要注意。可以提前询问“我可以握着你的手吗?”等等。如果真的遇到孩子不喜欢别人在合理的范围触碰他,可能要仔细观察,寻找一下原因。
这三种指令类型,有时候是层层递进的。一般我们会先发出口头指令,因为说话最简单对于成年人来讲。如果孩子不执行或者不懂得怎么执行,我们又会亲身去示范,也就是动作指令。如果示范以后,孩子还是不能成功,我们就需要手把手教,运用手触指令。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都仅仅停留在口头指令上,就是只是说话去要求孩子。如果孩子没有听从,就一直说,最后唠叨孩子什么都不进去。而很少去动作指令与手触指令。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47457/6b0237048b3b6257.png)
如何发出指令
1.指令清晰简短:我们有时候的指令太复杂,孩子听不懂,而执行不了。如果是两岁前的小宝宝,可以每次只给一个指令,而且用语要简短。“香蕉递给我。”而不要说“你先去把香蕉拿过来,再去把垃圾桶拿过来,香蕉皮放垃圾桶里。”
即使孩子已经有三四岁,给孩子指令时,也要简短,便于孩子接受信息。“香蕉拿过来。垃圾桶拿过来。香蕉皮放进垃圾桶。”
2.君子动口又动手:
①口语指令:一般我们都会首先选用口语指令,用话语来表达我们的要求。“把袜子脱了。”
②动作示范(+口语说明):如果口语指令没有效果,或者孩子不理解,可以再去动作示范。可以只是动作示范,孩子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模仿动作上。
动作示范时,也可以边解说(口语指令)边示范(动作指令),但是要慢一点,解说的步骤详细一点。“伸出你左手的大拇指,右手的食指,将它们这样面对面触碰在一起。然后,再伸出你右手的大拇指,左手的食指,用同样的方式,将它们面对面触碰在一起,像这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47457/8651ac941ffa777f.png)
③手把手教+口语说明:有时候,像这样详细的示范,孩子仍然做不到,像上面举例的动作,一般小朋友都比较困难。那么就可以手触指令,也就是手把手教,同时再伴随口头指令的详细解说。
顺序一般是:口语指令(口语说明)→动作示范(+口语说明)→手把手教+口语说明
我们很多时候,是一直在重复的口语说明给予指令,孩子不懂或者不动,我们也仍然采取这种方式,然后埋怨孩子听了当耳旁风。其实是需要多种方式一起的。
“君子动口又动手”,口语指令不管用时,要及时起身去做示范,或者用行动让孩子知道你的指令,比方你自己走过去关掉电视机。
3.鼓励孩子成为“发出指令”者:让孩子成为发出指令者,会有利于孩子获得掌控感与满足感。可以请教孩子具体做法,让孩子发出指令:“你帮妈妈看一下,这个要怎么做呀?”“你示范给大家看看你刚刚的动作。”“你刚刚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大声告诉其他人吧。”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这种“发出指令”的时刻,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满足感,也可以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发出指令是需要自己首先知道要怎么做,才可以给别人发出指令。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47457/557d510c523d4bda.png)
4.指令合理: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从指令,但是有时候孩子不听从指令,是因为指令内容不合理。所以,当孩子不听时,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是目前孩子可以完成的水平。
去年有个妈妈跟我说:“我们家孩子特别不听话,告诉他吃饭要好好吃,才能长高高。他天天把饭扔得哪里都是。”她特别生气,觉得自己很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了,孩子还是我行我素。后来我问了一下,孩子当时刚过完一岁生日。
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要求是远远高于孩子当前年龄的能力的,而反过来又怪孩子做不到。所以,我们还是要了解孩子的一般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可以省去很多烦恼和焦虑。那些看起来很无聊的知识,其实可能才更有用。这也是之前,我在评估孩子的文章里提到的,点击这里:评估┃如何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47457/cd73287818378607.png)
5.缓冲时间:当发出指令后,孩子不听从时,要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时间。比方该回家了,孩子还想玩儿,可以告诉孩子还有两分钟时间,然后打开手机计时器开始计时。“你还想再玩儿一会儿是吗?再玩两分钟,我们回家。因为到回家的时间了,该做饭了。”
等到了时间,孩子还是不肯回去,那么就再一次缩短时间,再给孩子一个缓冲期,“你还是想玩儿,那再玩一分钟,妈妈开始计时。”一般来讲,孩子在这个缓冲期内,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理预期,比方该回家了。这也说明孩子都是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我们要相信孩子,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因为这两次的缓冲期,给了孩子一种自我做主的错觉,“我还想玩儿,没有被拒绝。”孩子会感受到他得到了尊重。所以,一般配合度会变高。
如果孩子两次以后还是不同意回去,可以再缩短时间给一次机会,比方30秒。整个过程下来,不会花费太长时间,反而可以顺利执行,听从指令。
会不会有三次机会以后,还是不想执行的情况。有,但很少。这其实说明,孩子可能真的很想继续做目前这件事,“你今天确实还想继续玩儿,妈妈感受到了。但是我们今天的时间真的不允许了,但是妈妈答应你,下一次还带你过来。我们回家吧,时间真的来不及了。”这样表达孩子的感受,与目前的现实情况不允许,一般孩子都会理解。因为他被尊重。也要记得,下次确实带孩子再去一次,为了履行承诺,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相信父母的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47457/ec8cbc438e64ffd6.png)
孩子听从指令,不是顺从,而是遵守规则。从其他方面讲,听从指令,可以帮助双方合作愉快,更快完成任务,双赢。当然前提是,指令是合理的。
今天就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