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历高,职能低,人才浪费
前两天和个学长聊天,他博士刚毕业,我问他在哪个医院。
他说了一个二甲医院的名字,我说:啊?你好歹一个复旦医学院临床毕业的博士,怎么会不去附属三甲?这个套路不太对啊。
他说:二甲医院其实一堆复旦交大的博士,“老板”(即主任医生)没有行政权力,就留不住人。跟错了人,所以只能到二甲医院混日子了。
我说:你这么聪明的人就干这个?割包皮本科生都能做吧。
他说:话是这么讲,但现在野鸡大学临床研究生毕业都很难在上海找到工作。读了半辈子书,毕业就30岁了,现在混成这样。投入多,产出少,像是聪明人能干出来的事儿么。
我唏嘘不已。
他又接着跟我说了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某同学在门诊办公室做像柏阿姨一样的调解员,整天看老头老太吵架;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的某同学跑去给一些医学论文网站当枪手,收入可观,倒是混的不错;中医本科毕业的某同学,自己创业弄了个足浴店,不过最近听说快倒闭了。
原来读了这么多年书以后,到社会上干的东西,你去专门培养一个高中生他也未必不会。甚至还会因为年幼机灵,更加前途无限。
美国华盛顿智库移民政策研究所(MPI)2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美国移民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浪费”现象,不少在境外获得大学以上学历的移民由于学历和工作经验不被承认、语言障碍等,被迫从事低技能工作。该报告显示,目前全美25岁以上、获得大学以上学历并已拥有工作的移民中约有23%,也就是约160万人都受到“人才浪费”(Brain Waste)的影响。
我们究竟在大学花费了多少无用时间?
02 读书是为了什么
很多鸡汤会告诉你,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遇见更优秀的自己,让自己充满智慧之光。
有个学者曾说:在中国,上课的人很多,学习的人却很少。
这句话很有意思:形式化功利主义优先于自由的探索精神。
精神这东西不好评判,不好证明是吧?那我们就来量化到数字,这样才显得更为直观,当然,也更加偷懒。筛选人才凭几张数字化的成绩账单,和各种证书叠加。数字越漂亮,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向你敞开大门的几率越高。
我们都知道结果了,就是这样方式:读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成功。只要达到目的,你管我怎么读书?读了什么书?读书有没有让我更好?以致如今的成功途径弱化,结果强化,几乎直接等于升官、发财、出名。
既然如此,一个人在职场上的价值确实要通过知识+经验而体现,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能力岗位严重倾斜的事情?
03 情商>智商,经验>查验
我司有个管理层,每天迟到早退、整日吊儿郎当,但一听说他的工资我瞎了,每个月竟然有4、5万。
他为公司做出了什么贡献能拿这么多钱?
当然也不会有人回答我。
后来他有一次直接开门见山地说,当初来这家公司就是折服于老板的能力和美貌。我瞬间就觉得别的暂且不用提,至少他的情商足够游刃有余。
很多人能力够了,就是败在这一点上,尤其在这个崇尚“外向社交,展现自己”的社会。对于普通人来说,资本和能力的挂钩充满不对等条件,那既然如此,为何要求生产力百分百地投入?
若在生产力百分百地投入后,或者百分之八十的投入后,是否又会陷于学历门槛只是表面浮夸实则败絮的困囿之地?而专业人才的利用率要被各方面压制,以至于他们做的不是尽可能地探索,而是安逸的倒退?
在一个项目中,很多人会仗着之前积攒的经验进行数据评估和市场调研。如此一来,小年轻提出的某些意见就会完败于经验之下,比方说你这个肯定不会赚钱的啦,我们之前早就做过啦,根本没效果,你这个点子是很好,但我们只为结果买单等等。
倒是夸夸其谈上位,洗脑术盛行的一场反攻来证明:生活在人群中,要以人为本,重要的是以能给你带来直接利益的人为本。
其他的都是浮云。
小年轻两眼一翻,如果创新早就不是创新,挖掘也要基于0投入。那么拓展的步伐被缚,kpi考核和真正的能力并不挂钩,这种时候,到底是谁的过错?
狭路相逢,老鸟(油条)胜。
04 人才利用or权力滥用
领导身边有个溜须拍马的小人才能算是一种“标配”。
这可能是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但一定是种制衡。比方说武则天身边的来俊臣、宋高宗身边的秦桧、乾隆身边的和珅。
这些能力出众的君主尚且需要小人来衬托、拍马屁、和忠言逆耳互相撕逼,那现代领导不管是看热闹也好,综合分析意见也罢,乐的看到团队的“积极发言”和“出谋划策”。
如此便愈加形成这样一种逻辑:没有小人的公司一定不是大公司,只有大公司才是好公司,去掉中间项,有小人=好公司。
道理太明显了:只有好公司才值得动用关系进去,做人比做事来的重要。后来的人,就算学历高能力强,但非心腹,所以高升困难。薪水可能匹配,但,内心如何以平?
林子一大,鱼龙混杂的人多了,各种斗争倾轧和权力行使犹如恶斗,所谓的“会用君子和小人的君主才是好君主”,他们披荆斩棘,带着入门槛的智商pk论经验的情商。
但如今眼见中的人浮于事,能力差的领导采用能力更加差的员工,表面一片欣欣向荣,团队氛围和建设堪称完美,实际上,却在慢慢腐蚀公司和企业。
到底是真正的实现了人才利用,还是只借着职权在胡乱安插心腹或是借着锻炼锻炼的名头使虚招?
在这样的风气盛行以后,你国高速经济发展的背后如同一堆泡沫幻觉。
05 我想干(低于)和能力匹配的事,拿超过能力的工资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伯恩斯定律。
意为:当员工在工作中越感到自己有能力和效率时,在完成工作时就越不想要命令和指挥。
但心理学里还有个概念叫篮球架效应。
意为:如果篮球架和人同高,则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么高,同样会使人丧失兴趣。
这就是为什么水平高和低的工作都会引起不满,这个“度”领导一旦把握不好,或者是自我没有清晰的认识,就很容易在职场产生诸多焦虑。
而一份轻松又高薪的工作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有人说老板和hr不是傻子。一个员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坐到什么位置,能做成什么事情,他们心里有一本比你计算得还要精准的账。如果能力与野心匹配,自然能得到想要的薪资,竞争这么激烈,老板也会担心人才流失,必然会用高薪去留住有用之才。
这话粗看看是没错的。
但你要知道,高薪的必定是一小撮人。而这一小撮人,所有上层领导和猎头都在争,如果公司愿意为了留住一个人而忍受他漫天要价的话,他会被欣赏,也会被嫉恨。
压力大于价值的创造力和价值大于压力的能力,个人有个人的考量。
而我觉得,并没有绝对的低于能力的工作与超过能力的工资,能力无限,有很多隐性的秘密蛰伏其中。每一种设限,都像是自我牢笼;一座座金银铁桶铝的牢笼让我们分成三六九等,重要的是,如何到达自我的心理平衡。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耸耸肩膀说so easy或者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地抱怨忙死了,
可能这才是众望所归。
——end——
网友评论
我无法认同这句话代表情商高,也无法认同待在上海二甲医院是浪费人才,学历越高不代表工作能力越高,学习和工作虽有共性,但也不是一回事,大企业里的高级研究员也有有智商少情商的
正规的教育是一方面,自己也要有自己的一套个人发展计划,不能被所谓的培养计划牵着鼻子走。教育的价值,要辩证的看待
读书已经不能给我们增加很多东西了,现在的教育和社会实践差太远,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已经逐渐的变为弱势群体。(某些热门专业,大牛们可以无视这一条,我是从整个学生群体来说的)
当然,薪资的问题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实习医师+只想上班的童鞋来说,二甲是个不二的选择。
顺带一提,有很多二甲医院有自己独一的专科治疗方案。相当部分的二甲医院还专门设立了机关疗养院。也就是说,有不少领导在里面做疗养。
嘻嘻。很抽象。暂时不想说的太具体…。因为只是确立了一个框架 还不知道如何去实践 需要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就是建立组织。 组织成员 需要以上品质。然后形成力量 去颠覆商业 颠覆技术 颠覆制度。颠覆文化。最后带动社会进步。 这是我比较成熟的想法。不是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