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谁说孩子长大了,就不喜欢吃糖了?
至少我小时候偷吃每日限定额之外的金丝猴和大白兔时,我老妈可是陪着我一起长蛀牙的。
某天开始,我妈拿着新换的小米手机,喜气洋洋地对我说,闺女,快来教你老妈怎么用微信。
嗷,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我们家生活委员居然主动开口让我教她用微信!鉴于她之前的一系列耍赖不学如何发短信的历史,我不由得偷笑,这回不要又是三分钟热度吧。
没错,其实在微信没有面世之前,我就努着一股劲儿想让老妈先把短信打字给学了,毕竟有时候上课或者自习,不方便总跑出去接电话。可是让老妈学习发短信,就像西天取经一样难,因为老妈有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叫做——无论你怎么哄我就是不学怎么打字。
对于爸妈那一辈而言,手机嘛,就是个即时联系通话的工具,充好话费,拨打号码,听见声音,传达消息或者煲煲电话粥,这就是全部功能了。
短信?从前的小灵通只有100条容量,不仅不敢多发,还得定时删除广告,容量一会儿就满,一点都不实用,干脆不学。
上网?以前的非智能机都没有上网这个功能,直到我上大一那会儿,才换了一台诺基亚5830,然而还是被一不小心用超的网费打个措手不及。
这可愁死我了。
每一次发短信过去,老妈都只愿意打电话回复我,好不容易连哄带骗教了一次,老妈看着键盘上的字母直喊头疼。诶,明明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是学过拼音的,怎么就不愿意学打字呢,一段时间内,我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然而这次老妈却并未食言,后来才得知是因为新工作中有一群互相聊天的小伙伴,团队消息也总是只在微信群里发,学微信实在也是迫不得已。在这种“威逼利诱”下,老妈居然真的老老实实开始学怎么打字,而且她还get了微信的三大便捷功能,就是语音、图片、视频聊天。
某天,老妈突然视频聊天的时候,我刚从图书馆出去,停车区几乎没有灯光,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面对着我的摄像头压根儿照不出我的脸。老妈一声惊呼,闺女,你那边是怎么了?!
我说,没事没事,只是没有光。然后我360度旋转跳跃着找了个比较好的角度,才照出我已然胖乎乎的脸来。老妈这才放下心,懒洋洋地汇报起来她最近开心的事情,真是比打电话还得心应手。
然后,就是几天之内集中而至的想念,老妈用微信对我进行了语音“轰炸”,堪比天女散花。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因为老妈那时候刚学会怎么成功地发出一条语音,并且控制在60秒以内。然后我和老妈的聊天界面上就全是我的文字和她的语音,参差对照,分外和谐,语音界的大丰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不过如此。
最后就是文字和图片了。
比如说几天前的晚上,老妈和老爸聊完天之后,找我抱怨:闺女,你那个笨蛋老爸居然嫌弃我打错字,一点都不好玩,太差劲了。我能打出字就已经很棒了,对不对?
这个问题显然是和“我今天做菜好不好吃”以及“你老妈聪明吧”之类的问题共享同一个正面、积极、肯定的答案的,当然不能打击积极性了,对不对。
后来我才注意到老妈的用词,哎呦喂,“笨蛋老爸”,生活委员,你和学习委员确定不是来找我秀恩爱的?
这两个都用微信用的不怎么溜的家伙,在用微信艰难地敲着文字,然后积极分子老妈还被射手座学霸鄙视使用了错别字,并给出黄牌警告,想一想怎么那么像幼儿园小朋友在过家家。
虽然隔着屏幕,但是老妈的文字异常的亲切,亲切到,好像这不是50岁的人该说出口的话,倒有种小姑娘在向我撒娇的意味。那些发给我的图片、语音和文字,都是她在向我证明她学习速度快,像是小时候考了100分需要奖励的小朋友。
暖萌暖萌。
我长大了,你们反而返老还童,这种感觉好奇妙。
其实,这种撒娇的感觉,严格说来倒并不是从最近才开始的,但却是最近最明显。
以前呢,老妈会穿新买的衣服,问过老爸然后再问我好不好看。她会跑很远买好吃的东西给刚回家的我,问我好不好吃。她也会说闺女我要开始写诗,你教教我好不好,虽然我很无奈地告诉老妈我对现代诗真的一窍不通,但是那种被仰着头求夸奖的感觉,真的超级可爱,有种不合乎年龄的差异萌。
如果说,老妈是那种会心血来潮学着新东西,然后和我嘚瑟求夸奖的积极分子,老爸就是那种蒙头不做声但是把该学的都学了,然后比他现在年龄还要早帅那么几年却低调的傲娇学霸了。
老爸使用的电子产品一向保护的非常好,之前一直拖着不愿意换掉手上用了好久的摩托罗拉。老式手机功能少,时间一长运行也就慢了,内存又不足,好些应用都不能装。结果换上了新的智能手机之后,老爸每天都用手机看新闻客户端,似乎是挺方便。微信么,虽然也是新鲜玩意儿,但是学会基本功能之后,发发图片,看看朋友圈,读读公众号也是没问题的。
于是,老爸就在开通微信号不久之后,成了他闺女(也就是我)的一名忠实粉丝,而且,无论我写的好不好,都会和我要原始稿件留存。如果以后微信不存在了,而又想找我的黑历史的话,去问我老爸吧,他那儿收拾了一箩筐呢。
虽然他不会像老妈一样,着力地去表达些什么,但是一旦我主动发现什么好玩的事情,开始变着法子夸他的时候,老爸就哈哈不好意思地笑开,像只被挠了下巴的猫,温柔可爱的要命。(关于他们俩的有趣日常,可以参照“李家小院二三事”系列)
可是这种程度的撒娇,如果当着他们的面下定义的话,一定会被义正言辞地否定掉:我们才没有!
因为他们总会被告知,你已经长大了,你已经为人父母了,你要学会照顾别人了,你不能再撒娇了。那么一把年纪,再撒娇,成何体统,会被笑话的。
可是,谁说撒娇只是小孩子的专利。
所谓的童心未泯,也并不只是在所谓岁月静好背景下和小孩子们玩成一片的固定场景。我宁愿相信,在每一个大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从来没有长大的小孩子,在披上盔甲为家庭而奋斗吃苦的时候,偷偷地坐在角落里,吃着自己给自己的糖果,然后打开门走出去,又是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人,是作文里面如山如海、高大无比、似乎永远不会累的爸爸妈妈。
但是出生于50、60年代的那群孩子,大部分都已经跟不上智能机和高科技的发展了,有的甚至已经开始有了老花眼,他们摸着手机,摸着电脑,装最简单的程序,玩孩子们提前给装好的游戏,然后不好意思地问,这个应该怎么玩呢?
你教教我,好不好?
隐约闪回小时候自己说过的话,老妈,这次要是考100分,就去大礼堂门口的铺子吃炸串子,好不好?
那时的我,摇着老妈的手,牵着老爸的手,借他们俩的力悬空地面几厘米,晃来晃去,像上了天。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那时候不记得是几岁,我刚开始认字,最喜欢坐在公交车车窗的位置看路边的店招牌,一个接一个地读,然后转头问妈妈我念的对不对。有的字不认识,妈妈就告诉我,每一次公交要开近一个小时,这样的认字就一直从上车持续到下车。虽然认过的店招牌如今都已经换了,再坐上3路公交的时候,却还是能清楚地记得当时一路问的情境。
不由得感叹一句,老妈你可真够有耐心的。
时间过的很快。
然后我们慢慢长大了,从需要踮起脚尖仰着头才能看到餐桌上摆了些什么菜的身高,变成和父母齐肩甚至还要高出那么一些。然后我们也慢慢走远了,从家里的中小学到外地的深造和工作。然后我们还慢慢看的比父母多了,从他们无所不知,到我们知道的他们都不太懂。
现在,反而是父母,需要踮起脚尖仰着头,想要知道我们的世界里究竟有些什么。电话里问一句天气、问一声冷暖、问一声饥饱,再问一声近况,似乎就已经走完了所有的模式化流程。其实他们想要知道的明明比这些更多一点,你最近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有没有自己偷偷难过,难过的话就回家吧,爸妈都在。
他们想踮起脚尖,抬起头,看看我们所处的世界。
而当我们开始有能力教一些什么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开始产生了倒置。这样的角色交换,在不知不觉中,放出了他们心里自己偷偷躲在角落里的那个小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更多地,以一种聆听而不是教育的姿态,在听我们讲话。
从我们小的时候,拿回几张100分的试卷,骄傲地扬起脑袋向父母要鼓励,到现在他们努力学一些新东西,害羞又可爱地问我们寻求夸奖。我们曾经全心全意依赖着的他们,也许不再是儿时眼里那般高大巍峨的模样,甚至开始有了斑白的鬓发和佝偻的背,但他们的心却在逐渐返老还童。
已经长大了的我们,变成了手中有糖果的人。
---尾声---
谁说孩子长大了,就不喜欢吃糖了?
至少我小时候偷吃每日限定额之外的金丝猴和大白兔时,我老妈可是陪着我一起长蛀牙的。而不苟言笑的老爸,其实应该也很喜欢吃糖吧。
你有没有一个刚会用微信的老妈?
如果她还没有学会的话,要不要考虑教教她?
你有没有一个满脸皱纹却依旧英姿飒爽的老爸?
如果有的话,就没事夸夸他吧。
他们曾经给我们每天都带上一把甜甜的糖果,如今也轮到我们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