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智慧班主任
康老师解析|“看见”学生阳光的心灵

康老师解析|“看见”学生阳光的心灵

作者: 康老师心育 | 来源:发表于2021-01-09 22:30 被阅读0次

康老师解析|“看见”学生阳光的心灵

《班主任之友》中学2020年6月案例
案例中的的孔老师以一已之力,影响教育学生,为“帮助他在班级里建立正能量的形象”,千方百计,私人定制,可谓做到了因材施教,展示了为师者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孔老师“看见”了让小驹的行为,并放大了他的善行,成功唤醒了他向上、向善之心,也带动了班级的正能量形成。

1.每个学生都希望“被看见”

为什么会出现像小驹这样的“老大难”学生呢?
以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就是,学生的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都是展现自我、追求优秀的表现。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感是每个孩子的本能。
即每个学生都渴望成为被家长、老师关注的优秀者,渴望被认可、被欣赏,渴望被“看见”。
如果家长或老师对学生的进步、表现、诉求视而不见,他们就会做出另类的行为来引起注意,甚至不惜时常违纪违纪、自残、出走等过激行为,博得家长、老师关注。

2.老师要做到时时“看见”

心理需求理论认为,人有展现自己价值、实现自我的需求。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时常留心问题学生,时常关注他们的言行,以积极关注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学生渴望被认可、被肯定的内心需要。
以积极态度看待学生的行为,用正向积极的“解释风格”给学生的行为赋予更积极的意义,引领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给予自尊心、自信心,努力树立成为好人的愿望。
案例中,生日会改为“优点挖掘会”,就是这样的思路,只谈优点,使用各种溢美之词,让大家认识到小驹的优秀。
只是操作问题,导致美好的意愿被质疑,但学生会理解老师的本心,推人及己,学生质疑后,也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产生“为什么被夸奖的不是我”的疑问或嫉妒,这是第一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3.“看见”应该看见的

生日“优点挖掘会”,学生只说溢美之词,即有意忽视学生的缺点,强化放大优点,让小驹找回自信,有理有据,用各种小故事、小镜头来支撑证明优点,使人信服,并非凭空捏造,故意哄骗。
做教育者,我们要“看见”应该看见的。
“扬善于公庭,归过于私室。”(曾国藩语)公开场合,更应该“看见”更多善行和阳光。
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可以增强师生关系的,可以弥合学生关系的,有助于班级团结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品质的……学生的优点、特长、善行……都是我们应该看见的。
用积极关注去给学生贴上“善良”、“进步”、“努力”……正向积极的标签,会极大地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定位自我,肯定自己,努力精进。

4.让同伴能“看见”

让学生写小驹的优点,是引导更多学生去关注他人,让更多人“看见”别人的进步,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因为“眼中有佛,心中才有佛”。
更多人的关注,也可以让学生有归属感,使其尽快融入集体中,给他以鼓励。
尤其是中学生,朋辈之间的影响评价,甚至重于家长、老师的教育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同学的一句赞语,会让学生铭记终生,成为他努力的动力,这样的影响比老师的说教更有价值。
让学生相互“看见”优点,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弘扬班级正气,形成集体教育的力量,这也是班级正气迅速树立的基础。

5.让权威的人“看见”

孔老师与校领导“合谋”“看见”小驹整理书包的行为,并即时当众表扬,使第二次“私人定制”成功激励了小驹,并消除了学生的质疑,一方面得益于校领导、老师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师心,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领导的“权威身份”。
这种身份最重要的方面在校领导的表扬,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说服力的,是“独立第三方”的评价,在学生看来,更公正,更客观。他们会认为:领导都“看见”了小驹的行为,可见小驹的确是优秀的。
当然,这一技巧是多方面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情况下,不具有模仿性。

6.让学生自己也“看见”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不断的激励表扬中,小驹也渐渐发现了自身的优点,对自己也是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可以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努力被认可,自己的无意善举被肯定,是对自我最好的肯定。
“看见”其他学生的表扬,也“看见”了同学们的友好,“看见”老师的宽容与欣赏,“看见”领导的赞赏与表彰,“看见”周围环境的善良与感动,“看见”自我成长的可能……
别人的星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灯。只有从内心唤醒自己成长的火苗,才会不断进步,有所成就。
“看见”教育的温情,“看见”心灵的阳光,也“看见”未来的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老师解析|“看见”学生阳光的心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ph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