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读《孟子·尽心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颇有感触!
为什么孟子并不相信《尚书》?
因为《尚书》中关于武文伐纣,导致流血都可以把杵漂起来。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不是大屠杀吗?孟子认为这样的描述太夸张,一定不符合实际,周文王周武王都是以德治天下,当时起兵伐纣,也只有虎贲三千人,即使发生恶仗,也不至于流血漂杵?何况周武王是继承尧舜禹汤以来的“仁”,以“仁德”治天下,绝对不会去做滥杀无辜的事情。所以对于《武成》篇,最多相信两三页罢了!
原文如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大意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人,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个人看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最精辟的读书方法论,大家都知道,在孟子那个年代,知识还是掌握在极少数贵族手里,纸张还没有发明,有限的文字都记载在竹篇中,即笨重又数量又有限。知识生产不像现在,远远没有达到爆炸,达到信息过载的程度,相信当时,能够有书读就已经很好了,甚至当时的人们对于书上记载的东西,深信不疑。我们都知道,所有观点的表达,都是来自于当事人的立场,决定其立场的就是其背后的价值观,什么养的价值观决定什么样的立场,什么样的立场决定什么观点,什么的观点决定事物的表达接近真相的程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在当前知识大爆炸,信息过载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最有见地的读书方法,对于快速阅读高效学习而言也很大现实意义。
孟子说对于《武成》篇,最多相信两三页,那么我们现在拿到一本很厚的书,我们也不能够照单全收,一定要有怀疑的眼光,一般的书,真的不值得逐字逐句看,这样太浪费时间。具体可以这样:
第一、先就这本书的书评进行搜索,看看他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以及这本书的主要核心观点是什么?然后评估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下去;
第二、外围了解书评之后,马上进入书的目录,就这本书的写作逻辑与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基本可以掌握60%的观点架构;
第三、阅读书开头与结尾,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目的,然后看看结尾,了解作者有没有将观点表达清楚?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
综合上面三个步骤,这本书就这样轻易解构完了,我们也非常清楚自己到底学到什么?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可以进入实际操作?对我们的生命有何改变?而不是照单全收不加分析地接受,完成这样一次高效的阅读,独立思考与快速阅读的方法相结合非常重要。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223:尽信书不如无书
2019-1-6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