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曾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民族。匈奴兴起于商周之际,鼎盛于秦汉之时。而这个初成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民族,在后来的演变历程中,一度以一个蛮横悍勇的“武夫”形象屹立于世。它对中原地区历朝历代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几乎全部源自武力的争衡。
我热衷历史,这却是第一次了解一个民族的演变全貌。在水木森的《匈奴简史》一书中,作者以时间发展为主要线索,一页页铺开匈奴民族的战争史。
在这本书中,我感兴趣的内容从战国时期开始。此时匈奴已经发展壮大,因其好战的民族性格,加之贪婪,不时派出军队抢掠中原王朝统辖下的北方地区。当时,地处中原北方的秦国、赵国、燕国与匈奴接壤,匈奴的屡次侵夺对三国造成了威胁。在战国末期,赵国遣名将李牧北击匈奴,获取了空前的大胜,这是中原国家予以匈奴第一次的痛击。
中原经历了长久的分裂,终于被七国中最为强盛的秦国一统四方。强盛、统一的秦国面对北方最大的威胁匈奴,做出了一件中国历史引以为豪的大事——即将原来秦、赵、燕三国分别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原王朝抵御匈奴侵略最重要的屏障。
因为秦朝的重赋苛政等诸多因素,大秦帝国在浩瀚的历史中转瞬即逝。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在中原大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此时的匈奴也进入了整个匈奴历史中最为强盛的时期,匈奴民族的崛起,全因为匈奴诞生了“千古一帝”——冒顿单于。在这位英明、雄烈的伟大单于时期,他率领匈奴铁骑东征西讨,灭除东胡、威服丁零、迫降乌孙等周边的强盛部落,因此,匈奴领土不断延伸,盛极一时。

中原进入汉朝统治之后,与匈奴长久对峙。汉朝初期国力积弱、国库空虚,常常对强大的匈奴采取怀柔手段,通过与匈奴和亲等措施,争取恢复国力的时间。汉朝经历了文景之治,经济复苏、国家稳定,实力大增。匈奴本是游牧民族、资源匮乏,文化落后,全凭武力四处征伐、劫掠其他民族的财物。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为中原征服匈奴提供了可能性。
书中讲到,汉朝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执政后,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讨伐,这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值此之时,英才辈出、上下齐心。这个时期,武有名将飞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赵破奴等,文有张骞、苏武、司马迁、霍光。此时,汉朝国力强盛,雄主侧有众多王佐之才。而且,对匈奴人来说,最大的克星汉武帝竟然活了七十岁,而匈奴在这个阶段,前后经历了七位单于。
在汉武帝对匈奴的强力征伐中,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南匈奴对汉称臣,北匈奴居于漠北,向西迁徙。此后,迫于中原的威迫,南匈奴逐渐与中原民族融合,生活方式也渐渐脱离了游牧,走向稳定的农耕方式。从汉朝至三国时期,匈奴已基本失去了复兴的希望。进入西晋后,因为地方诸侯而爆发的八王之乱,给了北方民族机会,如鲜卑、乌桓、羯、氐等民族趁机逐鹿中原,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纷乱而漫长的五胡乱华时期。

匈奴自冒顿单于之后,可以说基本逐渐走向衰落,虽然历时长久,期间也不乏雄烈的英主。但基本没有再现冒顿单于时期的辉煌。分裂的匈奴,南匈奴经历中原汉民生活文化的漫长同化,通过通婚、混居等方式逐步融入到了汉民族中。因此,即使中间也不乏匈奴贵族复兴的梦想,但终究都化成了泡影。而北匈奴,遭受了中原王朝的驱逐与其他西域民族的分化,不断向西迁徙,进入到了中亚与欧洲定居。
除了冒顿单于时期的全盛繁荣,北匈奴西迁至欧洲生活的这一支力量虽然像一颗流星一般陨落,但却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欧洲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历程。这支匈奴力量在匈奴英雄阿提拉的领导下,横行欧洲南北,多次使昔日强大的罗马帝国屈服,哥特人、日耳曼人等都曾被匈奴统治。阿提拉意外死亡后,匈奴遭到欧洲各种势力的联合压制,迅速走向了毁灭。不过,这支匈奴人直接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通过武力的方式使中西文化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也加速了欧洲各民族的迅速发展与崛起。

今天,“匈奴”这个名词已然成为历史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仿佛耸立在高山之上的一块巨石,静默着。阳光能够照耀它,人类历史也为它打上了深刻的印记。匈奴,尽管已经消逝,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极大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它成为历史永远不可抹平的一道深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