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对峙的时代是英雄并起的时代,我们看遍了刘项的传奇,听惯了了汉初三杰张萧韩的演义,同时也低估了被他们光辉所遮蔽的其他英豪。
然而太阳的光辉固然刺眼,又怎能挡住群星的璀璨。曹参便是一个被低估的贤相,当我们走进他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光芒之所以微弱,是因为我们离他太远。
曹参第二
刘邦的天下平定之后,便开始一起分蛋糕。原则上是谁出的力多,给谁分的就大,这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在于究竟谁该排第一。主要的功臣其实是张良与韩信,张良谦谨韩信狂傲,这俩人都因为个人想法独特而没有参与这次竞争。此时角逐第一的只剩下两个人,一个人萧何,另一位便是曹参了。
在群臣们看来,曹参作为一名武将,冲锋陷阵,身上有七十多条伤疤,打下的城池一百来坐,可谓大功臣。
但是刘邦不这么觉得,在刘邦眼里,曹参与萧何相比,对自己个人的帮助要小的多。按照刘邦的说法,曹参只能算是功狗,而萧何是功人。于是就做了定论: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其实很多时候评判第一或者第二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老大发话了,底下人也就乖乖听着,顺着。没有人会傻乎乎的因为这样一个与自己利益关系不大的问题而与老大撕破脸。
攻城掠地功劳却被淡化
曹参跟随刘邦之后,一直从事的是带兵打仗的活。从沛县出来之后,一路攻陷了很多城市,刘邦被任命为一个砀郡长官的时候,让曹参去当一个很重要的县的县令。刘邦是非常会用人的,他把曹参派出为自己独当一面,由此可见,曹参能力是得到刘邦的认可的。
后来刘邦进军咸阳,曹参作为先锋,一路上打退秦军,攻占城池,使得刘邦首先推翻了秦朝。因为张良运筹帷幄,给刘邦提出很多良计,后世多将此功劳归因于张良,曹参的功劳便被淡化了。
楚汉争雄的时候,刘邦派曹参跟着韩信去打仗,一路上攻陷了百余座城池,功绩突出。同样的,因为韩信的光芒太过于强大,连太史公都觉得这是韩信的功劳,于是再次把曹参的功绩淡化。
张良运筹帷幄,韩信用兵如神,萧何千里馈粮。可怜的曹参在这三个大太阳下边,显得如此暗淡。
后人在说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常常把他忘记。于是当我们给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加上了各种神话,把他们捧上了一个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时,曹参作为一个凡人默默无闻的封在尘埃里。
无为而治成了后世弃儿
曹参虽然是武将,但仍然算是一个文化人。他没有跟着刘邦干之前,是秦王朝的一个官员,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开始带兵打仗,一打就是十多年。马上得到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曹参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辅助刘邦的长子刘肥治理封地。
曹参在齐地去拜访了名望最高的盖公,盖公说现在天下刚安定下来,老百姓需要休息,你啥都不要做,老百姓就特别感谢你了,这叫做无为而治。
曹参回去好好的研究了老子的道德经,回忆着盖公的话,恍然大悟,便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法。从此,齐地夜不闭户,人民安居乐业,犯罪的人也基本没有。
刘邦去世的时候,吕后问谁可以接任萧何,刘邦说是曹参。萧何去世前也想皇帝推荐曹参接任,于是曹参就成了西汉的第二位相国。
有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讲的就是萧何去世后,曹参完全按照萧何之前制定的制度实施统治。自己每天就喝喝酒看看戏,对于朝政也是不大上心。
有一次有人给他提意见,说是应该把法律完善一下,依法治国。他直接把那个人轰出去了,还骂了那人一顿。
有人向他汇报工作他就拉着人家喝酒,喝醉了倒头就睡,第二天接着喝,根本不听汇报。
当然,曹参的无为也不是完全无为,他只任用那些虽然不怎么会说话但忠厚善良的人。碰到一些沽名钓誉的想当官发财的,他都会把那些人骂走。
在他治理的三年中,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在当时得到了老百姓很高的评价。
为什么在后世并不推崇曹参呢?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为官思想与主流格格不入。以后人的眼光看,啥都不干有啥可以夸的么。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怕并没有治理好天下,那也比啥都不干强。看一看现在的一些案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干与不干那就是不一样。
在后世,没有人去跟随他,他便成了弃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