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落后”这一话题。
不妨先问问自己:落后的感觉从何而来?
一开始,它是“继承”而来,源自父母、身边人的比较。你可能从小就听到这些声音:
你看那个谁谁谁,人家多听话不吵也不闹还会帮忙做家务。
你同班的某某某,人家跟你一样上学学习,成绩多次拿第一;
你看村里某某的娃,人家某名牌大学毕业找了份好工作你要学着点。
诸如此类,以至于形成一个专用名词来形容这类人,俗称“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时期,对“落后”朦胧的感觉源自这类比较。
之后,落后是心中的涌现的焦虑感。
对于成长的焦虑;想到自己这里不如别人,那里也不如别人,内心非常着急,担心被超越、被替代可又不知如何解决,于是购买各种培训、课程、书籍无头苍蝇式的乱飞一阵。
对于社交的焦虑;不停地去刷朋友圈、微博和各类新闻,担心错过什么,也为了聊天时不会被落下有话题可说。
对生活差异上的焦虑;原来差别不大的同学、同村、同事的生活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拉大,现实同期盼的落差——求而不得的焦虑。
这一时期,落后就是从自己心底长出各方面不如人的焦虑感。对落后也有了自己的定义,不同的见解体现出对焦虑不同的应对策略:
有人寻求改变;
有人选择“无视”(不去比较);
也有人能够理性看待它是现实对自己过往行动的真实反馈。
最后,落后,只是一个标签。
伴随着个人的成长,再经历了前面的阶段以后,我们最终知道落后源自于比较,但不同的比较方法导致我们对“落后”认知的巨大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种是比较本身带来偏差。
有个经常被用来证明这一点的例子:
接近 90% 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从宏观上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可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平均水准以上啊!”。
再比如:十个人考试,期中九个一百分,一个零分,平均九十分,假设我考了九十一分,按照过去的六十及格肯定不算落后,但事实上正好相反。
这种基于感觉判断及参照系的不同导致的认知错误就是对落后认知出现偏差的一大原因。
另一种比较的目的所带来的偏差。
比较目的,不是自找不痛快,不是为了攀比,也不是为了一时意气的争强好胜;比较是为了不再自欺欺人,为看到真实的自己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可落于人后的感觉谁都不喜欢,那么:
我们该如何应对落后呢?
1、不要被落后的焦虑感所左右,差异不是一天两天所形成的,自然不会马上消除或不去理会就会“消失”,决定它是否继续存在的是你之后的行动。
2、不要把落后当成标签揽在身上。它仅是现实对你过往行动的真实反馈,还记得复利公式吗:(1+r)^ n
公式中的“1”是你的起点,“r”代表每天的进步,它可以很小,但是你要保证,它一定得是正的。每天向前一点,相信复利的力量。
3、正确地看待比较,多关注别人的优点而不是从对方的缺点上寻找安慰。这不是说要你成为只说优点的“老好人”,而是因为关注缺点对你的成长无意,只会让你建立虚假的自信;相反,关注学习别人的优点才会让你不断的进步,且真诚的赞美也会让你结交更多的朋友。
其实当你感受到危机感,并能够正确对待,能够很好接纳自己的不足的时候,就已经在路上了。接受不足,接受差距,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去努力,全身心投入就能够摆脱焦虑
最后,除了相信时间复利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自己成为“二八定律”中那超越80%的人呢。这方面没有捷径,也不要迷信所谓的“简便方法”。如果你认同这点,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还是有的:
1、想要让自己的能力成长到能够处于20%以前,我的方法是,坚持去做好手头的事情,然后就会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你做;自己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怕困难,攻克难题。从实用性的角度看,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就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碎片化时间。有一种说法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是“上班的8小时”,但现在大家一样努力的“上班的8小时”已经不足以形成“二八定律”的巨大差异。
反而“8小时”之外的自由时间的利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数。而当下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如何利用好这些碎片时间就是摆脱“落后”的一大关键。
比如,利用上下班坐车(开车)的时间多看(听)几本书。有人说,做这些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我想说的是:这不是自律的人才能做到事,而是用行动去培养自律——自律是可习得的能力。
以上纯属个人“臆测”离正确还很远。最后,愿我们都能摆脱落后的焦虑,成为处于少部分的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