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出发,一路向北。
午后阳光很好,风也不大,车子摇摇晃晃,很适合睡觉。却睡不着,阳光透过车窗玻璃照在身上,有一股温暖得过分的燥热,叫人疑心已经到了夏天。
从赣县到白鹭乡,那一段长长的蜿蜒的乡道上,除了疾驰的大货车扬起的尘土,见得最多的就是各种花。黄的油菜花,粉的豌豆花,紫的蚕豆花,还有旁逸斜出的粉嫩桃花,点缀在田间地头以及村舍周围。乡道两旁,是一垅垅还未从沉睡中苏醒的稻田,偶有几头大水牛在啃食刚冒头的青草尖。布谷鸟也唱起歌来,似是给在稻田里焚烧稻茬的乡民伴奏,那烟雾闪着微光,卷走一个冬天的荒芜。
摇摇晃晃近两小时,抵达白鹭村。这里与我想象的,差别不大。村头一座石头牌坊,气派恢弘,横梁上刻着的“白鹭”二字,让我一阵恍神,忽然就想起了鹭岛厦门。事实上,白鹭古村与厦门没有任何渊源,唯一有关联的,就是它们都是被白鹭所喜爱的乐土。
黛瓦檐,柳丝绵,半庭翠竹荫幽兰。这是我对白鹭村的初始印象,人不多,安静,平和,一切都刚刚好。一位老者坐在牌坊下面抽烟,面容就像他手里旱烟筒里喷出的烟雾一样舒缓。
一名村妇挑着担子穿过牌坊,缓缓归来。她用锄头作担,前面是一个装得鼓鼓囊囊的红色塑料袋,里面也许是吃食,也许是生活用品。后面一个大竹篼,里面是新鲜的芋头和青蒜,芋头和蒜都带着泥土,应该都是刚从园子里挖起来的,山泉水一冲,就是晚餐的好料。好料还不只于此,村民自家门口的柴垛上晒着的萝卜缨和大头菜,配着腊肉和红辣椒一炒,更是会让人忍不住多扒两碗饭。
天气闷热,鹭溪边一黄一黑两条狗子下了石阶,探着头,露出粉色的长舌头大口喝水。一旁送我们过来的年轻驾驶员说:“天要下雨了。”我问:“你怎么知道?”他一笑:“小时候我爸告诉我的。”我是第一次听说,不由暗叹,生活还真是教会人很多,经验,还有箴言。
赣县旅发委贴心的给我们安排了一位讲解员。讲解员姓刘,人们都称呼她刘老师,我却更想叫她“柳叶眉”。刘老师40多岁年纪,脸色微红,眉眼带笑,透着客家人特有的热情豪爽。我最喜欢她那一对弯弯的细眉,就像村口鹭溪边吐翠的柳条一样,叫人看了心里喜悦。
柳叶眉老师也没叫人失望,带着我们走村串巷,探访古民居,引经据典,故事一串接一串。她的夫家祖上是武举人出身,村里的祖宅还保存得很好,嫁到白鹭村20多年,古村的每一块砖瓦她都熟知于心。
如果从航拍图上看,你会发现白鹭古民居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村里的四条主要街道,像极了一个大大的“丰”字。
而800年的岁月沉淀,让白鹭村拥有了许多响当当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性命名的女祠——王太夫人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作为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白鹭完全担得起文化名村的赞誉。
探访到半程,一对从南昌过来的母女加入了我们。母亲已经年迈,两鬓斑白,精神尚还矍铄。女儿梳着马尾,爽朗健谈,有一双爱笑的眼睛,我且称她爱笑姐。经过一户古民居,那石墙上的花窗极美,我高举相机,左右上下找角度,努力想将其完整地拍下来,奈何个子矮,角度始终不理想。
一旁身材高大的爱笑姐忽然一把抱起我,说:“这样可以拍吗?”她的双手环在我的腰部,痒得我咯咯笑,根本没办法拍照。爱笑姐自己也笑了,放我下来,然后从墙角处搬来一个废弃的木桶,倒扣在地上,一边扶着我站上去,一边问:“可以吗?”我赶紧咔嚓几张,不辜负她一番美意。
边走边看,边看边拍。青石铺就的长巷,飘散着古村的淡淡烟火。这边我还沉浸在对雕花窗的喜爱中,那边爱笑姐不知什么时候摘了一把青翠欲滴的益母草,说拿回家煮面条是极好的。她脸上欢喜的笑容表明,这是来自古村的意料之外的馈赠。
可是我们又拿什么回馈古村呢?白鹭村老了,不可阻挡的颓败,沉寂。古旧的深巷,寂寞的青苔,老人们对着斜阳静坐,猫也孤独得蹿上屋檐发呆。行走其中,比少年时经过故乡的村庄还要安静。
我一下接一下地按下快门,可是无论如何,只能拍下古村的形,而拍不下古村的魂。古村的魂,不在别处,而是渗透在鲜活的生活画卷中。那些鸡犬之声,那些生活的痕迹,一草一木之栽种,一砖一瓦之搭建,一针一线之缝补,皆是神韵。我想要努力找到那神韵,却发现无论如何只是徒劳。
我从来都不曾参与过,又如何能涉身其中呢?
陈奕迅在《夕阳无限好》里唱道:“这个刹那宇宙,拒绝永久。”每座城、每个村、每条街、每栋建筑都有各自的使命,承载着独有的历史记忆,消失并不可怕,还未了解的消失才是叹息真正的来源。
讲解结束,柳叶眉老师在夕阳下拿出手机跟身后的古建筑自拍了一张。村口的鹭溪,荡起一圈圈的波纹。
起风了。
撰文/摄影:郭襄不爱张君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