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每逢节假日。中秋春节更甚。高速路上,蚁巢蜂拥,如入闹市。其中不乏是利用节假日出游的,还是有大部分是为了回家,利用难得假期,和亲人团聚。
远游的人,长期在外的人。那种归家的心切,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传唱的《游子吟》,说中多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
曾经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漂泊在外。工作和家庭无法两全,内心汹涌挣扎,最终还是被现实,或者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选择工作。二头牵挂的柔肠,只有自己能够感觉到,表述不清,用千言万语都无法清晰表达内心对家庭的牵肠挂肚。
好不容易,等到春节假期的时候,都要提前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去订票。十年前的交通主要选择大巴。为了那难求的一票,甚至还要拖关系。每逢春节时。归家心切又度日如年。千方百计用尽手段都必须踏上归家的车。绝对无法忍受别人阖家团聚的鞭炮中,形单影只。那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刑法。
每年春节前夕的车站。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都是归家的人。等车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感觉空间还是很大的车站,所有座位全部被旅客占据,到处显得促狭,更多是或蹲或席地而坐。倚着身边的行李,面容是疲惫的,精神却是饱满愉悦。千里单骑,无法阻挡归家的心。融在那样的地方,期盼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每年的大年三十后,都能听到议论春节晚会一年不如一年的说法。什么节目不够新颖,编排老套,熟悉面孔太多,新人没有机会等等,在大片对于春晚的指责中,我相信长期在外归家的人,从来不会点评,对于他们来说,春晚是一种仪式,是团聚的仪式。全家其乐融融,唠着磕,包着饺子,任电视中歌舞升平,更多的是为了享受在一起的其乐融融。这份相聚,是用手指头计算的,过完春节,又要踏上征途,聚少离多的日子,每一份的相聚是值得珍惜的。
所以,看到上面这张图的时候。是一位有泪不轻弹的大丈夫在过完春节,送父母二老回老家。二老在车窗的玻璃上写下“保重。”叮咛儿子。
我的眼角是哭泣的泪痕,父母言词中透露的挂念和关怀。用一切平安,自己过得很好的宽慰语言,让远在他乡的孩子们放心,能够心无旁骛的工作。用已经坚硬的翅膀去俯瞰自己无垠的天地。
那年我被公司调到无锡工作时,有四个月没有回家的机会。和老婆孩子还能每天通过手机短信互诉衷肠。而和父母的联系仅限每周甚至更长时间的电话问候。每次电话都是父母爽朗的笑声,和过得很好勿念的叮嘱。
然而,当我春节归家后,才知道。母亲有过轻度中风,面颊扭曲,在医院住了半个月的院。那时女儿尚小,都是老婆照顾。对于母亲在医院的防护,都是父亲每天拖着略显不便的身体,来回奔波。
而这一切,因为我在外工作,为了让我心安,全家都对我封锁消息。我在家庭无私的关怀下,只能懊丧和欠疚。
一个人的职场发展固然重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其职场发展,不如是求生存。能有多少人拔萃出类,挣钱再多,也是为了给家庭一个更好的条件。如果亲情不在,孤寡住着豪宅和乞丐破屐寒衫有何区别?都是落魄。
传统的中国式观念是“养儿防老。”而面对父母的,我们除了索取,真正给予的有哪些?就连最基本的亲情告白都不愿意去表达。
永远都是父母为我们在付出。春蚕到死的那种涓涓爱意,从没间断。
“亲情是有保质期的。”不要在无法奉养的时候,啼泪追悔。放下年头的工作,父母只是需要一个电话,一次陪伴。
他们真的要的不多的,他们只要,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过得好。
2017-5-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