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和大家做了几次分享之后,我便正式开始了找自己的探索。我想,如果这套理论不能行之有效,我就是浪费了别人的时间,辜负了大家的信任。现在,我想说的是:这个过程果然有趣,一路探索,我不断有新的发现。
在决定写军旅连载之后,我读的书如下:《白雪乌鸦》、 《长恨歌》、 《血色浪漫》以及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
四本书都是长篇,故事的展开各有不同,而我正沉浸在写连载的初步探索中,需要找到基因上和自己最贴近的作家,作为重点依托和写作时的榜样,但是,我很遗憾的发现,以上几位作家中,没有一个可以给我完整的框架和思路。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几本书里,每个作家在不同的侧面给了我不同的启发。
《白雪乌鸦》的故事发生在1910年秋冬之际,以哈尔滨大鼠疫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写了一群人的故事,迟子建靠查阅史料,虚构出一系列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令人感动,作者编故事的能力可谓一流。
靠着想象,迟子健重构了百年前的哈尔滨,把读者带回到那个风雨漂泊、备受苦难的年代中。
小说随着鼠疫的爆发、传染、流行,以至于大批死亡展开,作家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那片土地,含着深厚的感情,虚构的人物说出的语言很接地气。
迟子建是以上帝视角来写这本书的,但是,她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而是让人产生一种俯瞰整个傅家镇的感觉,在每个章节中,她会写出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在鼠疫爆发中的表现,驾驭情节和人物的功底可谓了得。迟子建不仅让我领教了什么是作家的想象力,同时又教给我怎样去编织故事。
《长恨歌》则写了一个女人的四十年,这四十年中,上海随着中国一起在变,而主角王琦瑶则是这本书的主线,故事从她的年轻时代,写到中年,最后写到晚年。
王安忆教我分析人物性格,告诉我每个人的结局是因她自己的性格所至。其次,王安忆不动声色的冷静和客观,让我看到,她怎样将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远镜头一拉,近镜头开始。
《血色浪漫》写了一帮军干子弟,从大院打群架开始,后来分别入伍,提干,又转业到地方,开始经商的历程。这个故事和我的连载比较接近,但是作者不是大院里长大的人,不像王朔写得那么真实,但是,他却把军人写活了,淋漓尽致的骂人粗话,战友情,以及危急时刻的人性表现,包括转业后被骗都写得十分真实,不得不说作者的亲身经历对于驾驭长篇小说确实至关重要。
作者提醒我,军人的作风和语言是怎样的。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写了一个特种兵精彩纷呈的故事,很多事情都是他亲身的经历,他以第一人称写出了十七岁时的传奇,故事非常生动,我一口气读完,大大激活了我的创作灵感,虽然有时候觉得自己差的太多,怎么好意思接着写,但是,更多时候这本书给了我良好的灵感和思路。我研究作者的特色,发现他是学导演的,他把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直接运用到小说中,令人耳目一新。
蒙太奇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造成了紧张的悬念,蒙太奇使作者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内心的主观表现,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
这本书最大的写作特色: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在这一点上,作者打破了传统写法。第一人称在故事里完全不受限制,天马行空,来去自如,令人赞叹。
时代背景和故事密不可分。特殊的时代对一个人的拍打,锤炼,谁都逃不过时代的烙印,作者保持着冷静的思考,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而是以一个年轻人模糊的,恍惚的感觉,把他们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青春的状态不正是如此吗?
他的另一个特点,可以把故事编得像真的一样,尤其是在维和部队在国外作战时,主人公小庄的女友中弹身亡的场面描写,她睁着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句话,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我的尝试十分幼稚,但感觉非常有趣,虽步态蹒跚,但学步毕竟充满快乐。
这真是离谱,在研究军旅作家的同时,村上一直没有离开,因为是年轻的文艺兵的爱情,与音乐密切相关,我就把《挪威的森林》放在身边,每当我需要从军旅故事中跳出来时,就去看村上,而村上总是给我意想不到的启发,几乎是百试不爽。
这不,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村上对音乐非常有研究,他的作品之所以十分对称,布局严谨,像一个交响乐徐徐展开,同他的音乐修养密不可分,然后,故事的主线和副线交替呈现,直到华彩乐段,再到最后,大幕落下。
《挪威的森林》中人物都是成对出现的,栀子和绿子,就像林黛玉和薛宝钗,一虚一实,这两个女主角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栀子是落井的女孩,生命的痕迹不清晰,绿子却是一个身边活生生的邻家女孩。
木下和永泽也是成对出现的,也是小团体的中心人物。两组三角关系中,初美和栀子也有想通的地方。栀子一直在努力自救,一直想从那个井里爬出来,一直想抓住伸过来的那双手,但是,最后,她还是跌落了。不是身体上的,是精神上失去了平衡。
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这些写作新手来说,带着自己的具体需求来读选中的书,会在书里读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得到自己最需要的技能。
在选中后面两本军旅作家之前,我粗读了至少十位军旅作家,有一个80后女孩写的军旅言情《时光若有张不老的脸》在网上十分火爆,她没有当兵的经历,军旅生活的细节写得不够真实,一看就是嫁接的作品,但是编爱情故事很有一套。所以,不能选做重点,只能靠边。
另外,刘震云的《新兵连》,内容已经被写烂了,没什么新鲜感了,我既然要全面衡量,就不能选大家都写过的东西,一定要另辟行径,让读者眼前一亮。
卡佛说:“如果是个好作家,不会去描写,而是创作,根据他亲身的经历或非亲身经历的经验来虚构,一点点自传加上很多的想象才是最佳的写作。”
于是,我的思路渐渐清晰,决定写出“不一样的芳华”(我们当兵的年代不同,七十年代末,国家开始发生巨变,军队的变化随之开始了。)
我的写作计划是:第一部分写出青春的欲望,纠结和冲突。第二部分是离开部队之后的商海拼搏,在这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几个主角的人生拉开了巨大的距离,挣钱似乎成了唯一不变的目标和话题,音乐渐渐成了昨日的梦。第三部分讲述移民海外后的对不同文化的思考,从深层剖析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岁月不知芳草歇
通过三部分故事,强化一个主题:“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在找寻自己,在这个路途上,很多人迷失了。”书中几个主角都是及其优秀的人,不仅天生聪明,而且非常拼搏,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并不是拼搏了就一定会成功。反之,有人过早地凋零了。
这里,我做一点小小的剧透,在岁月不知芳草歇中篇里,刘健临去世之前,将一摞本子托付给珺芳说:“想想我这半生,真是挺不甘的。小时候拉琴花了那么多时间,以为可以拉出个子丑寅某,后来不行了,又开始做文学梦,把一生的心血和时间都搭进去,现在终于有网络可以自由发表了,我的手却不能动了。这个愿望只能拜托给你了。” 他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我在写第三章时,有几次,眼泪不断涌上来。相信本书的战友情,纯洁的爱情,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将给所有当过兵的人带来亲切的回忆和精神上的享受。
我的愿望是将这个连载--凝聚着青春的欢乐,中年奋斗过程中含血带泪的故事,献给所有当过兵的人,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窗外,夏意正浓,菜园里,果实累累。我在室内边读书,边思考,写作变成了享受的过程,一些军迷开始期待着我的更新,作为一个写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