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响《广陵散》史话

作者: 山色归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4-25 00:08 被阅读13次

    铜驼荆棘夜深深,尚想清谈撼竹林。南渡百年无雅乐,当年犹惜广陵音。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与《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等一样都属于我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古琴曲的经典曲目。“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李白的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他“烟花三月下扬州”;“散”即操、引乐曲的意思。该曲创作于秦汉,在东汉末广为流传,相传为广陵子所作。

    它是一首以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为题材,气势磅礴、风格独特的大型器乐叙事曲。一般认为,《广陵散》脱胎于古曲《聂政剌韩王曲》。聂政是和荆轲、专诸、要离齐名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战国时期韩国人。他老爹是知名的铸剑师,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杀。聂政为报父仇,毁容隐身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然后找了 个机会进宫为酷爱音乐的韩王弹琴,其间,突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被乱刃分尸。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45个乐段,包括引子、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该曲前半部分要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他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整首曲子充斥着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该曲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所谓“纷披灿烂,戈矛纵横”,表达了为父报仇的精神。相对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之一往无前的勇猛,聂政要柔弱淡雅得多。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聂政是剑以琴代剑,十年操一琴十年里,他强忍撕心裂肺的疼,夜夜磨心,以淡而处之的态度,他将剑的锋芒菱角全部磨去。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最后,他才能接近韩王,出其不意,一击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荆轲干得漂亮,荆轲最后没能伤到秦王!

    聂政隐忍于世十余年,他痛恨、激愤和大仇未报的愤懑情感;那不堪的往事,摧心的回忆,也只得深深埋藏在心底;寄乎琴,发乎操。功到自然成,他出山后奏出后人引以为绝响的乐曲——《广陵散》,达到了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的奇效。同时,从隐忍到刺韩王的那一触即发,也在曲目中正声和乱声的主调旋律中得到无数次的预演、操习。

    该曲中“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小段中强烈体现出来的不羁和狂放,特别是全曲殆尽的结尾部分,繁杂错落的曲声咄咄逼人,展现的正是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再结合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以致后人称之为一首弑君曲毕生主张“三纲五常”、尽忠王事的宋代大儒朱熹曾愤然指斥:“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然而《广陵散》这首古琴曲名声大振、成为千古绝响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因魏晋名士嵇康而“火”起来的。嵇康是“竹林七贤”(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之首,可谓魏晋奇才,除了善工书法、丹青,还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造诣非凡,他曾创作被称作“嵇氏四弄”的琴曲,与另外一位天才音乐家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相传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

    但是嵇康其人狂放不羁,好老庄,鄙视世俗,放逸山林,以近似狂猬之态度,“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就是放弃违逆自然人性的“名教”,蔑视礼法。特别是他政治上拥护曹魏,不满司马氏集团篡权,屡次不应司马晋政权的征辟出来做官,引起了司马氏的忌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好友山涛(字巨源)离开选官(尚书吏部郎)之职时,曾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很快地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

    特别是司马氏政权体制内的红人、世族精英的代表贵公子钟会(后来与邓艾一起灭蜀的主将)多次试图延揽、交好他,他则多次施以“白眼”。嵇康很享受这种弹琴吟诗、打铁喝酒的出世生活。相传有一次,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一如既往地在家门口的大树下自顾自地“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准备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开“金口”,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还算有急智:“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

    嵇康以打铁、醉酒这类生活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他如此腹诽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对世道人心有极大的“毒害”,此人不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终于,在“吕安”事件中,由于钟会和其他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进谗言,实际掌握政权的将军司马昭下令处死嵇康。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临刑前嵇康神色自若,他依据太阳影子,知道离行刑时辰尚早,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如天籁之音,灌注到每个人的心底。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坚持不肯教授他《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他从容就戮,时年39岁

    其实袁孝尼是嵇康外甥,也是当时的志趣告洁的名士。相传他曾于嵇康弹琴时偷听,学得了三十三拍,就便被嵇康发现。原本广陵散有四十一拍,袁孝尼领会其意,遂自行续了八拍,但却与嵇康之曲意境不可同日而语。

    嵇康行刑当天,三千多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到太学任教,这恰恰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他们的这些“无理”要求当然被朝廷拒绝。嵇康死后,海内物议沸腾,士人们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后便意识到错误,但追悔莫及。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广陵散》是古琴曲中最不和平,乃至最抗君的乐曲,嵇康之所以在临死之际选择此曲,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心境和寓意可想而知。

    他所说的:“《广陵散》于今绝矣。”这般决绝、愤激的话,并非指曲子本身而言,而是认定了此生后世再也不会有象他这样视爵位名器、富贵权力如草芥,而又在酷爱、精通的基础上对这首曲子寄予独特理解和具有纯粹的演奏技法的人了!毕竟这种“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的天才、“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而又如此专注此曲的人也许五百年再也出不了一个。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广陵散》这首千古名曲,但是原汁原味的《广陵散》的早已随同几千年前的嵇康一块逝去!曲中体现出的那决然的意志,淡雅的心性,早已不复存在。世人存留《广陵散》,或许更多的只是为了留存它的故事,它的精神,以及它的不朽传奇。

    欢迎交流  敬请      关注“山色归读”!


    本人是Fountain&简书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简书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简书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古绝响《广陵散》史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ov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