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孩童乃哲学,与诗。一代大作家读书
童话心理学| 该不该给孩子读童话也曾困扰过我

童话心理学| 该不该给孩子读童话也曾困扰过我

作者: 溪山木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1-08 01:37 被阅读298次
童话诞生自每个人心中,隐藏着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愿望。

文/溪山木影

当妈妈后,我时常会给孩子买书。有些是名校名师列出的书单,有些是自己童年看过印象深刻的故事,有些是朋友推荐的各国绘本,以及随着年龄见长他自己喜欢的书。各式各样。从未识字前给他读睡前故事到认字后自行阅读,阅读已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成习惯。

我承认,给孩子选书不免带有某种功利性。希望是对他有用的书,而不是有害的。

关于童话,大概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童话故事篇幅精短,充满奇思妙想,其中不乏哲理和大智慧,适合孩子阅读也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童话的童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形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童话故事脱离现实,内容形式化,主人公的行为和情感都过于刻板,甚至还有不少匪夷所思的残忍暴力情节,可以说简单粗暴、蒙蔽人心,对孩子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听了第二种观点,谨慎的妈妈多少会纠结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买童话书?我依据了自己的的童年经验(童年读了很多童话故事的我自认成长为良善之人),还是决定买。况且不争的事实是:尽管有人强烈反对,但童话故事依然存在且已长期存在。往往,存在即是合理。

周末,我读了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对童话故事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认识。作者以《格林童话》中的典型故事为例,结合荣格的原型理论,展开研究和分析。下面,我想就该书结合自身体验解决曾困扰我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话童话书中出现的残忍暴力情节需要对孩子美化吗

一、童话故事是我们建立起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理想关系的手段和方式

我们首先假设人存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心理活动。人的很多行为和想法是在意识的统领下进行的,也有一些是意识无法掌控的,比如明明意识到不必害羞却无法控制的面红耳赤。作者认为,虽然人有意识后在不断磨练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构筑起来的意识一旦离开无意识的土壤,便会失去生命力。好比我们获得了太多有关太阳和雨水的知识,甚至丧失了对太阳和雨水的感受力。

这与所谈论的童话故事有什么关系?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并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之为“原型”。换句话说,童话故事是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心理经验的一种呈现,“原型”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童话故事中。这种普遍性又带有共通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即便不同时代的童话故事会出现一些相似的情节和表达。这可以找到很多例子,请自行脑补,不赘述。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如何来理解原型。荣格曾在居住东非时发现,某地区的居民崇拜日出时的太阳,便问:太阳是神灵吗?居民们给出否定回答。荣格指着已高高升起挂在天空的太阳追问:你们说这时的太阳不是神灵,从东边升起的时候却是神灵?居民们被问倒了。老酋长解释:高高在上的太阳的确不是神灵,但东升的太阳是神灵。对此,荣格有深入的理解:他们认为光芒出现的瞬间便是神灵,这是瞬间的原初体验,若把太阳称为神灵,这种体验便会消失,并被忘却。也就是说,童话故事并不是单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它与人体验自然现象后的心理反应密不可分。为了让这些体验深刻地留在心灵深处,才诞生了童话故事。在这个意义上,童话是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规范下,人更多应该理性(意识)行事,而非感情(无意识)用事。人的意识被强化,无意识被压抑。过于强调维护秩序,有将人类原始的感情抹杀得一干二净的危险,就如同格林童话中没有手的女孩。意识的片面性要通过无意识来补偿。只有意识与无意识达成良好的平衡关系,我们才能顺利实现自我。可以说,童话是我们建立起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理想关系的手段。更进一步说,如果没有了精神家园(童话),我们的灵魂会像断了线的风筝,无处安放。

二、童话故事经过不同时代和文化洗礼,远离了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保留了核心,更接近内在的真实

下面,我将结合书中谈到的暴力式死亡的负面性倾向进行思考,毕竟作为家长,我们担心的是童话故事中的负面性倾向会不会误导孩子。很多很有深意的正面性倾向可留待以后研究。

《格林童话》中的《特露德太太》是个让人恐怖的故事。主人公是个任性的女孩,不听父母劝阻,只身去见特露德太太,当女孩知道了真相,特露德太太现出女巫的真面目,将女孩变成一块木头扔进了火里,然后一边坐在那里取暖一边说:这下就明亮咯。听来真叫人不寒而栗。

童话故事中出现类似的暴力式死亡情节时,作为家长,真的有想避开甚至进行改编的冲动。儿子大概3岁的时候,我读小红帽的故事给他听。故事里有段经典的描述广为人知:猎人拿起一把剪刀,将狼的肚子剪开,救出了小红帽和奶奶,然后搬来几块大石头塞进狼的肚子,狼醒来之后想逃走,可是那些石头太重,它刚一站起来就跌倒在地,摔死了。故事行进到这里,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为什么描述杀死狼的方式这么恐怖?!记得在读给儿子听时大约临时淡化成: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奶奶。

河合隼雄对按照个人道德观对童话进行改编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恐怖死亡对原始人类来说的确重要,而现代人费尽心思要忘记死亡。特露德太太这样的故事让试图忘记死亡的人们重新体验了人生中令人恐惧的事。这样想来,童话故事中很多匪夷所思的残忍与暴力就显得理所当然了。童话故事具备将被遗弃的事实捡拾起来,加以保存的功能。

每个人都怕死,自一出生就不断走向不可逆的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与生俱来。不过,当了母亲后,发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理想主义上,我不认为应该将童话中的负面性倾向加以美化。应该等待,让孩子自己经历和感受,慢慢体味,成长。但基于母亲的焦虑、担心以及现代社会中一些急于求成的心理,我会告诫他遵守社会的法律底线,这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规则。比如杀人是禁止的。有害自己身体的事情不要做,比如吸毒。生命只有一次,要遵守交通规则,而不是像小飞侠那样飞来飞去。父母希望孩子在现代文明生活中如鱼得水,活出自我。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以这么说,人作为个体降生于世,是在与生俱来的潜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成长,形成自我的。童话故事是成长中,心理成熟的过程的某个阶段。孩子在童话故事中经历原型体验,对于个体来说,这种经验性的体验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人必须在经历死亡的体验后获得重生,开始成长。如果生命不能重来,那么死亡的体验可能是亲人,或是童话。

孩子的成长建立在父母的保护和孩子向往独立的微妙平衡上。很多父母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渐渐脱胎换骨。

想想,我们真正能留给孩子的是什么?大笔的财富,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于我而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END-

本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留言联系并注明出处,谢谢!


相关文章

  • 童话心理学| 该不该给孩子读童话也曾困扰过我

    文/溪山木影 当妈妈后,我时常会给孩子买书。有些是名校名师列出的书单,有些是自己童年看过印象深刻的故事,有些是朋友...

  • 童话与完美人生 ——读《童话的魅力》

    童话与完美人生 ——读《童话的魅力》 以前读童话,觉得那似乎只是孩子的事情,也只是感觉故事时适合孩子而已。但是读了...

  • 不要告诉我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父母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是假的。但也不必告诉他们童话是真的。 我们太小瞧孩子,太小瞧孩...

  • 小王子

    一直就喜欢看童话,也一直认为童话都是比较直白易懂的,心里想当然的觉得童话不就是给小孩子们读的吗? 但有一本童话...

  • 《小王子》有感

    一直就喜欢看童话,也一直认为童话都是比较直白易懂的,心里想当然的觉得童话不就是给小孩子们读的吗? 但有一本童话却绝...

  • 童话其实很深刻

    我很喜欢读童话。有人可能会说幼稚,但如果你真的读懂过童话,你会发现童话真正的魅力在于你可以读得简单也可以读得...

  • 《一河大鱼向东流》有感 读孤独就是读成长

    我的大学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童话故事虽然是给孩子们读的,但孩子们往往是不能够明白故事的内涵。也许这就是童话的魅力。...

  • Little Prince

    一直就喜欢看童话,也一直认为童话都是比较直白易懂的,心里想当然的觉得童话不就是给小孩子们读的吗? 但有一...

  • 童话启示录——何帆读书俱乐部学习笔记

    学完这周的内容,对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 1)童话是用来讲述的而不是用来朗读的。通过与孩子一起读童话故事...

  •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走遍天下书为侣》拓展阅读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毕淑敏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

网友评论

  • 美西xyy:看了你的书评,我也买了一本,谢谢推荐😘😘
    溪山木影:@美西xyy 早安,很有意思。:blush:
  • 长亭外的夏小乔:💐💐💐💐🍎🍎🍎🍎
  • 你是医我的药:好棒,向作者学习。
    溪山木影:@你是医我的药 感念,多交流促进:blush:
  • 秋溪Q:哇呀呀,这是要飞起来的节奏啊:clap::clap::clap:
    溪山木影:@秋_溪 :kissing_heart::kissing_heart::kissing_heart:
  • 闺中风暖:二刷,还是学习,实在给不出什么有思考力的答案,就是认同吧😊。觉得引导很重要,但有时特意的善意的引导反而得不到好的结果,不如按照你说的,适当引导,其余的就留给孩子自己体验吧。
    闺中风暖:@溪山木影 非常难,我连你的十分之一都没做到,但尽量向你学习😊
    溪山木影:@闺中风暖 有时我觉得说起来容易做时难,时常反思,和孩子共同学习相处之道吧,他学着如何成长,我们学习如何当父母。:fist:
  • 闺中风暖:思考力就可以影响到孩子了吧。学习啦😄
    溪山木影:@闺中风暖 是,类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smile:
  • 龙小烛:独特的角度,本人是童话控,做了母亲也不愿放弃童话,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且个人认为是正面的,对孩子也毫不犹豫选择了童话熏陶,虽然他可能并不见得如我一样偏好,但我相信他心中的异想世界必定有童话的柔软和奇思。同样的童话在每个人心中的解读也是不同的,赞同传递给孩子原汁原味的童话,留白善恶的感念,给他们独立的一方天地。
    溪山木影:@龙小烛 谢谢肯定和分享,知音!:heart::heart:
  • 传说中的超超:独立思考,:+1:
    溪山木影:@传说中的超超 :blush::blush:

本文标题:童话心理学| 该不该给孩子读童话也曾困扰过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dv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