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列了拖稿上线list,果然琢磨得多了,动不动心血来潮,一点一点把之前备忘录里的挪过来。
进入正题吧,今天就想说一下在二十岁到二十一岁之间,我对个性的剖析,对经历的小结,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为什么会有这个思考呢,主要还是归于现实,当时正经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找实习过程,看着瓦解成一片片的信心碎在眼前,熟悉又嫌弃:哪来的信心?谁给你的勇气?我一直以来是一个优越感忽明忽暗的人,在自信和迷糊之间踱步。但是,当我爸对我说,“人生的路,还是要寄几走”,我开始感觉到了抉择的重量,也许是我真的知道,“我不想搞砸自己”,所以我必须完成自己从学生时代到社会生活的交接,心疼自己三秒。
至于当时在找实习过程历经了什么,我就在校招里一并写了吧。有了实习的弯路,我在暑期实习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要开始为校招备战了,因为我已经设想了找工作的最大化难度,记得初中数学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不想你们在考试的最后半小时检查多少遍,我更希望你们能在做每道题的时候用上这些绰绰有余的时间,争取一次过。”看起来是希望大家都不要走弯路,这不可能,要求的是一种态度和习惯,正在当下就全力以赴地做到极致,真正的考卷没有那么多重头来过。
于是,我开始围绕“我做过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来全面解读自己,当时用Xmind画了一张表。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2075/bdf9b8ac8d66c0d4.png)
PART I 我做过什么
讲真,不是吐槽,而是就学习和成长形态而言,大学以前没有太多剧情可以讲,同样也不否认这段岁月在人生的启蒙阶段的铺垫,让每个人的人生都躺在床垫上苏醒。
所以,我的剖析也都从大学以后讲起,总不能连把大学之前早恋的作案过程都要搬出来振振有词。
当时被现在的大学录取后,我就找到了在这个学校的高中同门师姐,然后第一次在脑海里描绘了一幅大学蓝图。
这么说着说着,也许是受每一个选择的影响,每一个选择下的环境,包括同行的伙伴的感染,也许是我真的想要过这样的生活,就像高考重来一次我也许还是这样来过。所以回首大学这四年,我算是没偏离自己太远。有得必有失,这就是选择的意义了吧。
大一 加入学生组织
当时选择了一个和创业相关的学生组织,没有干成什么大事,也没有继续留下来,但是第一次有了项目责任感,大概知道了当老大问你某件事打算怎么做?进度如何?结果怎样?该怎么改善?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头到脚趾躁动的感觉。到今天看来,就是一个PACD循环的运行过程。学生工作可大可小,最重要的是学会拆分问题,然后把每一个子方案做到尽善尽美。
大二 进入实验室
大一因为专业被调剂的原因,一头扎进了社团工作,为的是看到更多不一样的步伐。所以当时大一的加权有点惨,后来才想起一句话,成绩不能决定能力,但是决定了某一阶段的平台,也许这个某一阶段正是你未来某一段路的起点。话说的没错,但是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于是决定暂时放下社团工作,加入实验室,我必须先确定我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到多远。那时候跟同学一起做一个课题项目,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每天都会去实验室,直到有一天我幻想着未来三年的生活,至少我能够明确地回答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读研是为了一条三年内不用思考的路,我宁可不要。”
大三 创业公司实习
本来是为了给自己去青岛旅行挣路费,没想到埋下了一棵现在还在生长的种子。当时先是加入了一个阿里的校园推广团队,后来也顺势去了创业公司做校园大使,接下来是我大半年的实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今天的样子。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它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它,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尤其喜欢自由而野蛮的成长方式,看似立根于一地,但各自有韧劲伸向更高的空间,这种团队协作的方式,能给人太多想象空间了。不安于己,不困于心,我把自己放进去,有一天我也会把自己拿起来。我信服于团队的力量,但我也不想就这样绑上了,我知道我们很像,也知道你终究会走向哪里。
大四 校招和实习
金九银十,大四最重要的还是搭上了秋招这趟车。好好地梳理自己、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这个过程酸甜苦辣,什么味儿都有,偶尔添油加醋,偶尔打翻酱油瓶,偶尔撒点糖,“所有的弯路都走得有滋有味,有所悟。”校招不亚于高考,算是一个成人礼,全力以赴并尽情享受。说起来容易,安慰别人更容易,就像间隔年旅行,从工作走向旅行是随时的,但从旅行走回来,是需要巨大勇气和意念的。做起来有多难,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定义,没有谁能够完全感同身受。所以,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每个人只要走要自己心所在的地方就可以了,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一年两年三五年,我来了。
在这个过程里,我有很多遗憾的事,可惜我确定的是,很多事重来我还是做不好,做对了很多事依然还是会有遗憾。
如果要说收获,唯一的收获就是能是做了以上种种选择,最后大概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
PART 2 我想做什么
有了这四年的摸爬滚打,通过自己经历了什么事,做了哪些判断和决策,表现了某方面的倾向力。换而言之,当你不知道你能做什么的时候,就问问自己,你做什么做嗨。这是辅导员说的,我的理解是,做什么最活,做什么最热爱思考。没有这份鲜活与热爱,就难以恒有“把XX做好”的自我驱动。
大三下学期开学,辅导员组织我们专业开了一个总结大会,实际上是要每个人尽早确定方向。当时的我,自以为万无一失地想好了自己的来日方长,于是给自己找了条条大路通大海,是啊,每条路都太有想象力,但是每一条路都像是漂浮着的,漫无目的也漫不经心。如今很感谢那个当时看起来有点尴尬的我,被辅导员当场一阵冰冻,醒了才知道自己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灯笼,一捅就破,火越旺最后烧着自己。我记得我当时是这么说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2075/3afac2d5ebbcc860.png)
辅导员啥都没说,就问了一句:“你到底想做啥?”
如果非要我在这个列表里选择其一,我想是能选出来的,既然这样,那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了我过往做过的事,通常都是一些很嗨的状态,一种变幻无数其乐无穷的感觉。
如果不太确定自己的经历及与之匹配的能力,可以尝试跟前辈或者伙伴沟通,换一个角度看自己,一定有收获。
第二句话是:“如果你想做XX,不如先去XX。”
对于这一点,我不是很明确知道我该做什么才能尽可能走上正轨,但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只是我一直停留在幻想阶段。
想还是要想的,因为想都不敢想,还有什么行动力可言呢?
对于我想做什么这个话题,我其实也不是那种出口就是“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当上CEO,走向人生巅峰”的热血英雄,但至少在我有限的经历里,能够让自己感动的事细细数来是集中在同一个类型上面的。
综上,我也不做什么互联网浪潮、产品运营是未来行业主力军等风向的洗脑了,没那个阅历也没有这个心思。很简单,我的经历和互联网产品运营岗位要求比较匹配,互联网的团队协作倾向性更强,项目责任感极具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运营门槛相对较低,对于转行的我要拿到一份待遇还行的工作,目前它最具希望和挑战。所以,问题其实是回到了“我能做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从这儿开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PART 3 我能做什么
当我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拥有什么?
一年的学生社团经历,策划和组织过系列校级活动;
三个月的校园推广经历,团队管理和执行力还不错;
近半年的互联网实习经历,用户、活动、内容运营及BD都参与过;
两个月的暑假实习经历,开始自主搭建系统运营知识体系,继续深入用户运营;
……
开始修改我的简历,在描述上更专业和精准,同时也摒弃了一些空洞的擦边球;
开始秋招的第一次投简历,开始梳理自己的经历并思考背后的逻辑,反思、总结、提升;
在自我认识越来越清晰的同时,我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在“能做”的基础上,提升“会想”的洞察力,逻辑性和前瞻性。
我规划了自己3~8年的职业道路:
从产品运营,到产品经理;
从市场销售,到管理岗位;
这两条线有共性也有所区别,沟通与表达、策划与组织、逻辑与决策等素质都是每个岗位所需要的。
不同之处在于每个词汇对应到具体岗位、企业、行业又有不同的赋义和表现形式。
我想,这些应该都是在过程中更容易和更深刻地体会到的。
关于城市的选择,有一些波折,这里不提了。
后记
有人说,把自己限制得太紧,就可能把路想死了。
对,也不对。
确实,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容易在初始设定下偷懒或钻牛角尖,
但是,人生有很多按下重启键的机会,一次选择并不是一个写死的程序。
在不同阶段,我们对自己有清晰地定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得与失。
只要结局是好的,过程怎么样都行。
你知道自己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满意和满足。
所以说,成败并不是一种结果和结局。
成就感、幸福感、充实感等等,或许这些状态才是终极理想。
2016年已过,2017年我只会更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己拥有的和未知的征途。
准点上线,新年快乐!
写于
北京
2017年1月1日 零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