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滔滔,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宋仁宗皇后曹氏的外甥女,也是宋英宗挚爱的皇后,更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
那么,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此等贤名又是如何得来呢?
由于仁宗的三个儿子全部夭折,无奈之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便将濮王赵允的第十三子,只有四岁的侄子赵宗实,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曙,接入宫中,由曹皇后培养。
同时,曹皇后也把自己四岁的外甥女高滔滔,接到了宫中,由自己亲手照顾。
就这样,赵宗实与高滔滔这两个年纪相同,又都离开父母怀抱的天真孩童,成为了彼此的好玩伴。
曹皇后虽然贵为皇后,却并不受宠,还是典型的男权捍卫者,克己守礼到了冷漠无情的程度。
而仁宗一直不甘心皇位由旁系继承,整天广泽雨露努力造人,所以,赵宗实虽身在后宫,却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亲情温暖和皇子待遇。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宗实与高滔滔两人,逐渐从儿时纯真烂漫的友情,发展成了少时青春洋溢的爱情。
经由曹皇后做媒,两人十六岁时,结为了夫妻,当时宫中称“天子娶妇,皇后嫁女”。
回首过往,青梅竹马的一对璧人,相互扶持,携手走过了高耸宫墙内的十余载寒冬与酷暑。
02
婚后的两人,感情浓烈更胜从前,真可谓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没有一个亲生皇子存活于世的仁宗赵祯,遗憾驾崩。
改名后的赵宗实,即赵曙,忍辱负重多年,终于登基称帝,为宋英宗。两年后,高滔滔被封为皇后。
高滔滔一共为英宗生下了四子四女,可见两人的爱情,是多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蔡绦所著的《铁围山丛谈》中曾提及赵曙“左右无侍御者”,足以说明这位高皇后独得圣宠。
可惜,好景不长,情深不寿,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赵曙因病去逝,时年仅三十六岁。
随后,两人的儿子赵顼即位,为宋神宗。年轻的神宗上位之初,踌躇满志,对当时的政治局面颇为不满,打算大干一场。
他很欣赏王安石的才干,经不起对方的煽动和鼓吹,被他迎面扑来的改革激情所深深震撼,于是,为他扫清一切障碍,做他最坚实的后盾,极力推行“王安石变法”。
然而,不切实际的改革策略,加上新旧党派之争,阴险小人的以权谋私,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弹,在推行的过程中,必然遭到诸多阻碍。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变法失败了,神宗励精图治的愿望也随之落空了。
03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业未成,宋神宗便早早病逝了,接着,赵煦即位,为宋哲宗。
因为哲宗当时只有十岁,高滔滔只好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在神宗执政期间,高滔滔就反对“王安石变法”,信任保守派的司马光,如今,由她执政辅佐小皇帝,便重新启用司马光和吕公著等人。
她将王安石的新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不利于民生的不妥法规,陆续废止。
在其执政期间,由于重用贤臣,清除奸佞,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大好景象。哲宗时期,也成为了北宋最后一个欣欣向荣、国力强盛的时期。
就连当时的辽国国主都惊呼:“南朝已完全恢复仁宗时代的政策了。”他还告诫臣下,千万不可在边界上挑起事端。
正是因为高滔滔的勤俭廉政,克己自律,才扫清了“王安石变法”带来的乌烟瘴气,以及各种不正之风,她也因此被称为了“女中尧舜”。
其弟高士林任内殿崇班多年,英宗曾想给他升官,却被高滔滔谢绝说:“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经是过分的恩典了,怎么好援照前代推恩后族的惯例?”
神宗时期,也曾几次要为高氏家族修建豪宅,以示尊贵,高滔滔始终不答应。
过了很久,神宗决定把京城望春门外的空地,赐给高氏建造府第。
结果一切建筑、工役费用,全部由高滔滔的宝慈宫支出,未从国家税收中挪用一文钱。
高滔滔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原本都该升任观察使,但她坚持不允,避免造成外戚干政的局面。
哲宗再三请求,最后才升了一级。即便是在高滔滔死后,他们也再未得到任何升迁。
一次,高公绘呈上一篇奏章,请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太妃和高太后的家族。高滔滔见奏,觉得其中必有蹊跷,就召来侄子问道:“你文化水平不高,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奏章?”
高公绘发现隐瞒不了,遂说出了实情,原来这是邢恕的主意,高滔滔听后,不但拒绝奏章所请,还把邢恕逐出了朝廷。
04
其父高遵裕,曾由于元丰四年征讨西夏失利而降职,有朝臣为了讨好高太后,建议恢复高遵裕的官职。
没想到,太后果断拒绝说:
“遵裕灵武一战失利,致使百万军民遭受损失,先帝神宗得到战报后,震惊得马上起床,在房中踱步,彻夜不眠,还引发一场大病。
这是遵裕的罪过,不被处死,已是万幸了。现在先帝尸骨未寒,我怎么可以为了亲情而违背民意呢?”
除了对外戚的严格约束外,高滔滔还大刀阔斧地施行了很多改革措施,比如:遣散扩建京城的工役,削减禁卫军,停止皇宫楼阁的建造,减少宦官宫女等等。
当时朝中官吏太多,人员冗杂,机构闲置,办公效率极低,高滔滔决定进行裁减。
为了表示决心和诚意,她首先拿自己开刀,特意下令,高氏家族中,凡因出身高贵而授予官职的人,必须减少四分之一,由此在宫廷内部树立了大公无私的良好榜样。
同时,她又禁止横征暴敛,放宽民间保甲制度,使广大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高滔滔为人一向谦逊低调,遵循礼法。举人进行殿试时,主管官员为了巴结她,建议依仁宗天圣年间的旧例,由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一同坐在金殿上,被她理智回绝。
主管官员不死心,又提议在太后的文德宫受册宝,高滔滔说:
“母后过于出头,对国家不是什么好事,何况皇帝已登基,母后怎能过多插手呢,在崇政殿上受册宝就够了。”
上元灯节举行晚宴,高滔滔的母亲已应邀出席,但她却特意阻止说:
“夫人如果上楼来,皇帝就必须行礼,不是很方便,这会由于我而违背礼仪制度,使我心中不安。”
所以,她只下令赐给了自己母亲一些灯烛而已,并且以后每年都照此办理。
05
恰是由于高滔滔公私分明、贤德自持的执政方针,才使得她垂帘听政的九年当中,朝廷纲纪严明,国家形势稳定。
宋用臣等官员被撤职后,曾求神宗的奶妈进宫说情。高滔滔对奶妈说:
“你是不是想和过去一样‘走后门’,干扰国家事务?如果再这样,我就杀你的头!”
凭借坚定的个人立场,她在世期间,连“走后门”的现象都绝迹了。文思院历年送来的物品,不论贵贱,高滔滔也从来没有动用过一件。
就是这样一位严于律己,谨守礼法,举贤任能,不谋私利的一代贤后,才杜绝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危害国家根基的隐患的出现。
反而,令我们看到了兢兢业业辅政三朝,换来国泰民安、世人称颂的“女中尧舜”的形象。
元祜八年(公元1093年)秋天,少了一分野心,多了一分圣贤心的高滔滔,随着萧瑟的秋风离开人世,时年六十二岁,谥号为宣仁圣烈皇后。
—END—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谢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