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学语文时曾无数次背诵文史常识,早就知道小说《复活》,但还从来没认真看过。这些年来,时间总是很紧,不愿花时间花在大部头的小说上,正如很少花时间看电视连续剧。
最近陪孩子读书,顺便看些名著梗概或是缩写本,忽然觉得挺有意思。又逢琢磨练笔写写小说,尝试跳出小说以外看小说,发现这些缩写本或是故事梗概都还值得一读。尤其是内容以后,让人更容易看到故事脉络,否则以自己的性格,总是过分代入,反而看不到全貌。
昨天为止,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断续把《复活》看完。果然很有意思。
故事背景设定非常自然,符合现实。所描写的俄国社会很有真实感,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美剧《叶卡大帝》,还有一部老片子大概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俄国农奴制度下,社会分层很明显,普通人的生活也很悲惨。那其中,确实有很多习以为常但不忍视之的故事,真要写下来却很不容易。
托尔斯泰估计对俄国的司法体系有过很深入的观察了解。否则,那些庭审和监狱以及流放的场面,恐怕很难描写。细想自己在写一些东西的时候,若非了解,便很难很有底气地描写,或是只能设法含糊带过,以致主要写起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这是很实际的情况。
对于人性的体会与理解,也要更深刻一些。感觉自己虽然足够敏感,有足够自然的换位思考,能理解不同现实人物的个性特点,但如何流诸笔端则很不熟练。也不否认,有时描写还比较表面,比较自以为是,以致流于泛泛。
感觉自己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似乎笔下都是好人,坏人骨子里也是好人。实际上人是多面的,有好有坏。好人也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而作为小说,假使没有坏人,或是没有冲突,这就没有了可看性。作为不熟练的作者,自己心里眼里可以想到人性的好坏,也会刻意留下个把坏人,但笔下却很难表达精准。有时写着写着,人物不免成了一个模子,或者说人物表面上有所区别,骨子里还是一个模子,坏人也都一模一样。这就很失败。
归根到底,其实自己在构思一些所谓小说类文字时,还是没有深入构思情节、冲突。有时只是因为有了一个点子,便率性写来,说完为止。如何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冲突,形成情节张力,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