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4.2:久约乐无仁难安,为仁义有智方利

善读「论语」4.2:久约乐无仁难安,为仁义有智方利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07:10 被阅读35次

「里仁篇第四」2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贫困,不可以长处富贵。仁者安于为仁,智者利于为仁。”

【注释】

“可以”,意为能够、可能。

“约”,意为穷困、贫困。

“乐”,意为“享乐”,此处指“富贵”。

“知”,通“智”。

“利”,作动词用,意为使……有利、利于。

【评析】

本章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实际是对上章“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进一步阐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另外,本章还指出了“不仁者”对于整个社会的为害。因为无论外境之约与乐,若非仁者,则终难久安。因久困必为非作歹,长富则骄奢淫佚。

子贡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在《论语》“学而篇”中,子贡问孔子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想让穷人不巴结富人、让富人不骄奢淫佚,这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法。

孔子委婉地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孔子所谓的“乐道”、“好礼”就是“为仁”,唯仁者方能为之。因此孔子的方法,是使人民成为仁者。因为“仁者安仁”,所以约乐与否便不再成为问题。显然,这才是“君子务本”的治本之法。

傅雷先生曾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不安宁!”这其实就是对“仁者安仁”很好的写照。所以有人说,《傅雷家书》是一本“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的书。

对于“知者利仁”的解释,历来便有分歧。通常认为“智者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这显然是源于对智者的认识分歧。

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何谓“是非”?“是”者,仁也;“非”者,不仁也。明“是非”而行不仁,智者所不为也。子曰:“择不处仁,焉得知?”即此之谓也。是故智者必为仁者也;仁者安仁,智者亦必安于仁也。

仁者安仁,为仁无所希求。若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则是智者安于利也,非安于仁也。又若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则孟子之“舍生取义”岂非不智之甚?

仁而有智方能知义,知义而后方能为仁,是故“知者利仁”。这充分体现了“智”在“为仁”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孔子才说“未知,焉得仁”。很多人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不智造成的。故欲为仁于天下者,不可不慎于此。

【思考】由“智者利仁”看价值判断

智者明是非善恶,知义之所安,故曰“智者不惑”。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所谓君子,有仁德者也。故“仁”即“善”也,为仁即是为善。

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善”与“非善”?

四百多年前的明朝著名思想家袁了凡先生在其《训子文》中,以“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为例,对此作了清晰扼要的说明。

例1:“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个规定:若有人从别国赎回沦为奴隶的鲁国人,都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身为富翁的子贡也从别国赎了人回来,但却并没要报销的赎金。

孔子听说此事后,非常严厉地批评子贡大错特错。孔子说:“圣人做事,能够改善社会风气。圣人的教导和举措,都是百姓能够接受和仿效的,而不是只有圣人自己才做得到的。现在鲁国的富人少而穷人多,而你不收报销金的举动,会使接受报销金的行为看似道德低下;而如果不接受报销金,又哪里来钱赎人呢?由于你的做法,以后再也不会有人从别国赎回奴隶了!”

例2:“子路拯溺”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为了表示感谢,就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说:“以后鲁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救人于危难了。”

在普通人眼里,“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结果孔子却褒子路而贬子贡。

通过这两个案例,了凡先生归纳出以下三条判断“善”与“非善”的方法:

1、不论现行而论流弊;

2、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3、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什么叫“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了凡先生解释道:“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比如,“子贡不受金”,就是“现行虽善”。但其影响却是使鲁国人不再愿意赎人,这就是“其流足以害人”。故“子贡不受金”看似是善,而实则非善。

比如,“子路之受牛”,就是“现行虽不善”。但其影响却是使鲁国人从此愿意救人于危难。这就是“其流足以济人”。故“子路之受牛”看似非善,而实则为善。

如此一来,对于“善”与“非善”的判断,是不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这种对于是非善恶的“清晰”,就是“不惑”,也就是“智”。

有了“智”,“仁心”才能够有的放矢,避免好心办了坏事;“为仁”才能行走正路,能知大义所在。

了凡先生的《训子文》之后外传,随即广受世人推崇。为方便传世而更名为《了凡四训》。该书对后世影响之巨,由晚清民间流行的“一书一训”之说即可见一斑。“一书”即《曾国藩家书》,“一训”即《了凡四训》。曾国藩本人对《了凡四训》极为推崇,读后不仅改号“涤生”,更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相关文章

  • 善读「论语」4.2:久约乐无仁难安,为仁义有智方利

    「里仁篇第四」2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

  • 2022论语分享第46篇: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这并不可怕

    【论语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 【释义】 不仁的人,无法...

  • 里仁第四 共26言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论语【里仁篇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

  • 20181125第188《论语里仁》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之意。...

  • 【读史明智051】论语系列之三十六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知”通“智”,音同,见《论语集释》。 4.2:子曰:“不仁者...

  • 里仁篇第1~7章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知”通“智”,音同,见《论语集释》。 4.2:子曰:“不仁者...

  • 善读「论语」:学而篇-目录

    前言:善读论语,善解仁意 1.01:有朋相得为乐事,不知不愠方君子 1.02:善良乃普世之道,孝悌其为仁之本 1....

  • 论语04里仁

    论语04里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4.2:久约乐无仁难安,为仁义有智方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dl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