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围城》热销以后,读者都想了解作者钱锺书是怎样的一个人,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中有哪些人的影子,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有许多记者想采访他,他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你有必要认识生这只蛋的母鸡吗?”他把小说当成作者生的蛋,认为一切都在小说中,没必要认识作者。真的没必要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5e4b0db407894f9e.jpg)
司马迁写他到鲁国曲阜孔子故里旅行,到了鲁国,看孔子留下来庙堂、车服、礼器,等等遗迹。那时离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孔子的影响还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很多人继续保留着那种以礼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看到这样的情况,司马迁说:“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读孔子的书,看孔子的遗迹,恨不得穿越到春秋时期去认识这个人,所以他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把一个没有帝王将相身份的老师列入世家,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留传后世。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2c10d4209b504eec.jpg)
孔子曾经跟着音乐大师师襄子学音乐,用了十天的时间学一首乐曲,师襄子说:“来吧,可以学学别的东西。”孔子说自己已经学会了这个音乐,但是还没有体会它背后的道理,因此他继续学。
过了一阵子,师襄子又问:“可以学新的了吧?”孔子说:“我已经知道音乐的道理了,但还不了解创作者背后的情感和意志。”又过了一阵子,孔子了解了这个音乐要呈现的情感和意志了,但他说还没有理解音乐背后的人。
又继续学了一阵子。孔子已经可以通过这个音乐感受到这个人。他说:“这个人非常专注,思想非常深邃,我好像可以看到他,他脸上有一种自在,眼光很高,志向非常远大。我从这个形象中左思右想,恐怕只有周文王会有这种形象吧?”师襄子非常惊讶,虽然他是老师,但他知道孔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已经超越了自己。他告诉孔子:“你说对了,这就是《文王操》。”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b78e5a9f2e64c42a.jpg)
不管是书籍还是音乐,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匆匆一看或者一听,不可能读透或者听懂,也就不会喜欢。许多人不喜欢读书,就是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读书阶段。当你读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一定会想去了解这本书后面的那个人。倒过来,当你进一步了解了这个人,也就更能够体会他是如何写这本书的,以及这本书试图说什么。
翻开《史记》,古文的表达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有了隔阂,读起来比较吃力,如果不断地去查注释,就失去了阅读的愉悦感。但是当我追随着太史公读孔子的方法,不看注释,一口气读下去,一遍两遍地读,体会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当真正读懂时,油然地产生了想见司马迁其人的想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06c3e708c7122bb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