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橱的最下面,我压着一本我感觉这辈子都不会翻出来的书,但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甚至因为它的存在我都不愿去碰我书橱最下面的一层。
图片来自网络大学里的时间很随意,上完课有大把的时间来挥霍,然而自由的时间多了,无聊也随之而来。总想让自己干点什么,主要是觉得虽然时间很多,但是用不好就是一种罪恶,所以我就想把一个笔记本写满。这个想法跟要写一本书,没有半毛钱关系,就是想看看写满这个笔记本,给自己什么样的成就感。
决定开始动笔之后,发现不能在公共的时间写,各种打扰会让写作瞬间没了兴趣,开始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和地方,这个对于在大学里来说很简单——图书馆,然后我就找了个人最少的书库,借阅的人很少,擦掉书桌上厚厚的灰尘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时间过得挺快,总是一转眼就到关门的时候了,关门之后就在自习室找个角落开始写到人都走关为止。
我觉得写东西的环境的关键在于它要能给你充分的自:时间上不被打扰,并且能给你提供持久连续的写作思路。其实是否安静和环境好坏并不是主要的因素,我有个笔友就是喜欢在嘈杂的菜市场找个角落抱着手机写,这些看来都是个人的习惯,总之是个让你很放松有独立支配的环境,它甚至能让你一到这个地方就文思泉涌。
上面提及的状态是在写了一个多月才有的,在开始动笔的时候也遇到了几乎所有初涉及写作的人都头疼的问题——写不下去啊。这个感觉真的是相当痛苦,写不下去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节上推动出现了障碍,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发展了,这种可以叫卡壳;另一种是对接下来的这一部分写不满意,表达上的枯竭感,这种可以叫短路;都导致写不下去情况的发生。写不下去最麻烦的是,一旦停了笔,继续下去就要重启大脑,中断了就是会很难开始。
我解决的办法大概也是所有人都使用的办法,一个是冲过去接着写,可以简单带过,过后补充;要么就是顺着不同的情节往下写,过后再比对选择哪种更适合情节的发展。这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完成这些工作,因为大多数的作者都习惯于一次成型,过后的雕琢和补刀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画蛇添足或弄巧成拙。
虽然说整段垮掉的时候很常见,但反复的修改和润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写完一通之后,回过头来再读,就会感觉到会有很多的地方是别扭的,那就改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个过程甚至比写这些片段的时间要长的多,费劲的多。
写作是很挑战意志力的,坚持下来,是一件让自己都感动的事。一方面你需要有自律到形成习惯,每天都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去写一些东西,不管去写些什么,这会使长期写作的人得到写作之外的更多收获;另一方面,你的写作和积累会更加激励你,写作成为你的兴趣,欲罢不能。
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有9万字了,这也是差不多最后定稿的字数,剩下的三个月都是在修修补补,删删改改,读了不知道有多少遍,改了也有好几稿,最终成型。在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有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也有担心和忐忑不安,所有的经历都有一个结果了。
这些都是完成这本书的经过,当然了,最不能让自己满意的可能是内容了。
构思其实是很草率的。刚才提到了,从我写书的目的来就是很随意的,基于这个出发点,搭建起来的写作格局就难免有些松散。就像是要盖一座楼,地基是随意的,在垒砖头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地基的各种影响,甚至在堆砌的过程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整个作品出来的时候就会是松松垮垮的。结构上的缺陷,有的时候是要命的,一个很好的故事,如果换一种架构会让故事的可读性倍增,在想破脑袋寻找好故事的同时,在文章脉络和结构构思上多画点心思还是很值得的。看文章跟多的是在剔除赘肉之后多看看它的骨架和筋络,这也是一片好文章禁得起推敲的原因所在。
题材老掉牙,所以失败是必然的。虽说是题材内容是常写常新的,但是被写的烂大街的东西,就会被人们习惯的过滤掉,所以写之前的东西也行,换一个角度试试,可能就有好的转机。写自己有所触动的东西就会好很多,也真的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简短的几个写作的教训,希望今后大家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