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亲手建房

作者: 爱山川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13:23 被阅读126次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和爸爸妈妈三个人历时一个多月,亲手建了两间房子。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满有趣味的一次经历。

    从我有记忆起,三个孩子三间房就是父母的所有财产。三个孩子是我和二妹还有弟弟,三间房是面积大概40平米的通三间瓦房。另外在屋檐下搭着一个夏厨子,春夏秋三季在夏厨子做饭,冬天做饭和取暖在屋里共用一个炉子。也就是卧室、客厅、厨房三合一。随着我们姐弟三个逐渐长大,屋子显得越来越拥挤。

    我们姐弟仨的生日都是冬天,妈妈生我们姐弟仨坐月子时是在屋里自己做饭的。

    我十一岁那年,妈妈要在夏天坐月子生个小妹妹,依据老家的风俗在月子里是不能出门的,否则会中风得月间病,得了月间病一生都难于医治。大夏天又不能在屋里烧火做饭。因此,扩大居住面积、厨房独立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爸妈二人商量后决定自己动手在房屋东侧建两间简易住房,一间做卧室,一间做厨房。建房子首先是准备建材,两间房子需要一根大梁六根檩条和若干椽子。当时正处十年浩劫之时,物资紧缺,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建筑材料。

    感谢上天的恩赐和先辈在天之灵的保佑,还有亲戚邻居的热心帮助,几经周折总算备齐了木材。大梁是用了奶奶坟头一棵不算太直的柳树,姑姑找了在木材公司工作的亲戚走后门买到了檩条,又向邻居家(张金胜,就是张学明父亲)借了六十根通椽。

    同院子住的本家二爷爷是个热心肠,他知道建房需要部分砖,就告诉爸爸,房屋后面地下有砖可以去刨。家里的这三间房是从二爷爷手里买来的。这个院子原本是一地主家的,土地改革时农民胆子小,怕地主反攻倒算,分地、分房不敢动真格,就将整座院子分给了地主的小舅子,也就是二爷爷。院子里本来有正房有厢房,还有厨房和马圈。二爷爷是个享乐主义,没有钱花了就卖房子,或者是拆了房子卖建材,最后院子里只剩下自家住的五间正房和卖给我家的三间厢房了。拆掉的房子下面有没刨完的砖。于是爸爸就在房屋后面从地下刨出一些半头砖用于垒墙体的根基。

    墙体主要是用土坯,土坯要自己夯制。刨砖的活是爸爸一人承担的,夯土坯的活一个人是干不了的,需要妈妈和我齐上阵。夯土坯要有模具和杵子,原料必须是粘土。

    就地取材亲手建房

    模具是内外两个套在一起的长方形的框。内框40cm×30cm×5cm,有一条边是可以与其他三条边分离的,外框可以将内框卡紧不至于松动散架。杵子是直径大约20cm的半球型的石头,圆面上有一直径7cm左右的圆孔,孔中立一根60cm高带手柄的木柱。将模具放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再将粘土装入模具中,用杵子夯实后就是土坯成品。

    做好一个土坯要经过好几道工序,为使成品易于从模具中取出,首先是在模具内壁抹一层炉灰,这道工序最轻松自然是由我来做了,抹过炉灰后将模具放在洒有炉灰的石板上用一块带槽的木板将外框的两边卡紧。然后用铁锹将粘土装入模具中,堆成金字塔状,这道工序是由妈妈做的。

    最好看的是爸爸夯土的工序。首先是要将鞋脱掉在炉灰里蹭两下,用光着的俩脚交替将模子里金字塔状的虚土踩到一定的瓷实度,然后俩脚踩在模具上面的后部,俩手紧握杵子的手柄,先对四个角轮一圈,再从前至后、先左后右夯八下,最后将手抬至齐胸高再放下,杵子咚的一声落在模具中央,左手提起杵子啪地一下将模具外框的后边板撞开,再将杵子放在地上,右手在脸上抹一把将汗珠也摔向地上。这时再看看土坯成品,中间有一个圆圆是杵子印。然后蹲下将模具内框打开,很轻松的将土坯搬起摞在整平的地上。

    当弟弟哭闹着找妈妈时,爸爸就会边干活边逗他:“看爸爸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咚!——啪!”弟弟就会咯咯咯地乐个不停。

    经过一周,夯够了需要的土坯,就破土开工了。先是夯地基,挖了一米深的沟,用杵子将沟底夯实,然后放一层土夯实后再加一层,逐层夯至离地面30cm时开始用垒砖。砖垒至高出地面一米,上面全部用土坯。

    整个施工过程中,调泥是最重的一件体力活。爸爸每天起床后先将一天所用的泥调好,早饭后我和妈妈齐上阵。

    用砖垒墙的阶段,我搬砖妈妈提泥,爸爸是大工垒砖,一切顺利。

    到了垒土坯阶段,墙体越来越高,妈妈的生子越来越重,无法将泥包提至墙头。我人小力气也小,举不动土坯。后来,往墙头上运送土坯和泥包的活全由爸爸一人承担。运送方法主要是用绳子往上吊。工程进度随着墙体的增高越来越慢。后期在表叔的帮助下才完成了上梁、封顶等工序,终于竣了工。

    阴历五月初四,在新厨房做了第一顿饭——蒸米。蒸米,是用红枣和黍米蒸制而成的,是端午节吃的美食,我的家乡是北方,没有糯米,也没有粽叶,端午节是用蒸米来记念屈原的。时隔一周,在阴历五月十二迎来了家庭的新成员小妹妹——连克难。

    新建的房子只有三堵墙,西墙与原来的房屋共享,有两个窗户没有独立的门,因为开门需要木材做门框和门扇,是一笔较大的费用,为解决出入问题,将原有的三间瓦房的东墙凿了一个洞,使新旧房屋连通,共走一个门,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方便了使用。

    新建的房,屋顶没有铺瓦,是用麻绳将高粱杆扎成捆放在椽子上,上面抹上用石灰和粘土混合调成的泥巴,做成的“钢筋混凝土”平顶房。主要原因当然是为降低成本了,但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在屋顶摊晒公粮。

    自己亲手建造的土屋,虽然不够豪华但是非常实用。我和二妹有了独立卧室,妈妈做饭避免了在屋檐下的风吹雨打。秋天给生产队晒公粮,也不用到屋后小学操场占地方,更不用操心公粮被鸡吃人偷了。

    现在虽然来到了大城市,住上了家装公司设计装潢过的楼房。但还是常常想起自己亲手建造的那座简易的土屋。那里有我的童年,有爸爸妈妈为养育我们洒下的汗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沧海一粟15:看来,连克难的名字,鼓舞了全家人:sweat_smile:
      • 沧海一粟15:爸爸才读了你的文章,说写得好!说你记忆真好,说得准确:由你洒煤灰、奶奶坟上的树……爸爸建议补充一下,踩粘土金字塔时候,是光脚,不然要粘鞋,过程中不利索了,还要把脚在煤灰里蹭蹭。
        爱山川:@沧海一粟15 哦
      • 琼枝_7175:挺好的,文笔流畅,文字朴实,故事感人,图文并茂,为你点赞!
        爱山川:@琼枝_7175 谢谢雷老师
      • 沧海一粟15:这些故事读起来真让人感动:sob::sob:

      本文标题:就地取材亲手建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eq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