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俊杰
前言:目前中国有四个地方在举办活动纪念苏轼,分别是四川眉山、湖北黄州(黄冈)、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概括就是“一山三州”。苏轼总结自已一生写道:“ 心似巳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黄州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在惠州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绝佳广告(农产品代言)。


假如苏轼有幸来到儋州的海边,看到日落的良辰美景,是否会留下壮美的诗篇?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眉”开眼笑科考顺,“山”高水长待时运。
乌台诗案噩梦始,政治前景近“黄”昏。
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合节拍新一轮。
山雨欲来风满楼,“惠”民无声万物润。
人身洒脱难安稳,祸不“儋”行说不准。
面朝大海请带走,春暖花开共金樽。
备注:1.苏轼两兄弟考试太厉害,简直就是学霸,同时考中进士时,被大家看好为未来的宰相,可苏轼一辈子就没有当成宰相,在当官方面还没有苏辙混得好。
2.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字狱,幸好宋朝对知识分子好(不应轻易杀士大夫),于是被流放到黄州,这样看来苏轼的政治前途莫搞了、给黄了。
3.谁知道宋神宗活的时间不长,驾崩后王安石新法被废弃,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对苏轼来讲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司马光对苏轼的照顾够意思了,让苏轼一步步靠近政治权力中心。可苏轼就是苏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政见上与司马光发生冲突,逐渐被司马光疏远。假如苏轼能韬光养晦,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话,很有可能坐上宰相的宝座。
4.新皇当政主张改革,保守派的苏轼再次被改革派打击和迫害,被贬到惠州。在惠州苏轼为老百姓做事,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他写诗表达怡然自乐的心情。
5.哪知道反对派看到苏轼的诗歌后勃然大怒,说你苏轼还过得潇洒,是不是该再流放远一点,免得好了伤疤忘了疼。政敌看到海南儋州的“儋”字和苏轼字子瞻的“瞻”相似,那就流放到这个地方去吧。
6.苏轼到儋州后对海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依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如果他有幸来到儋州的海边,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想象说不定会留下一首名作,可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想媲美。因为文天祥在辗转中就留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诗句,苏轼留下诗篇不是没有可能。
7.假设只能假设,只好套用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许可以诠释苏轼的心境,他把命运的坎坷过成了人生的潇洒。借鉴张雨生《大海》的歌词“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像带走这条河流;所有受过的伤,所有留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以及参考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是形成了“面朝大海请带走,春暖花开共金樽”的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