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坠地到垂暮之年,从没有记忆到画面永远定成格……
你的告别是怎么样子?
1
小时候的情感最易表达,每一次父母的走动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告别,一米之外,触不到妈妈的手,我们定会哼哼唧唧;意识到妈妈偷偷离开,饭也不吃,水也不喝,又哭又闹。但是只要我们用哭和闹来表达就对了,因为不出一分钟,我们想见的人就会迅速地跑过来,摸着我们柔软的头发,轻拍着我们的背,嗔怪我们不懂事,但眼里是遮不住的爱意。这是我们最常经历的告别,可以轻易的挽留住想要离别的人。
2
孩提时代的中心永远是父母。等我们长高、长壮,能背着书包独自走进校门,能和一群本不相识的同龄人共同度过一个周、一个月的时候,父母似乎就变成了第二重要的,我们的朋友成了谁都撼动不了的第一位。于是,我们与朋友共同分享喜乐,共同经历难过,有时候,一块糖能交许多朋友,同时也能远离许多朋友。于是,我们与朋友相互鼓励振作,相互比较努力,有时候,一句玩笑能遭到很多讥讽,同时也能拉近更深的关系。于是我们发誓要与朋友做一辈子的好姐妹,相约明年夏天这个中学再见,但是,这个夏天的离别是躲也躲不过去的劫。
可能会偷偷哭泣,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友情;可能会默默深记,明年的这一天我一定要与你相遇。这是一场盛大的告别,眼泪也留不住想要留住的人,这才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告别吧,因为它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学生时代的告别是最多的,一场雪就能隔断一个月的友情,一个酷暑也能造成两个月的告别,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告别的时候,我们的情感就不会像第一次与朋友告别那么充沛了,这样可怕的习惯。
3
到了青春期,父母就更加不重要了,就连朋友也因为告别又再见而显得那么多余。这时,我们总能在某一个转角或某一条街道,甚至是就在你的座位旁边,遇见一个你认为谁都替代不了的男生。他可能没有穿过白色的衬衫,但依然纯净的如牛奶;他可能学习成绩倒数,但有谁都没有的机智幽默;他可能连篮球都不会打,但总能在某一个时刻提供给你温暖又恰当的帮助。你认为他是全世界最好的人,他认为你是全世界最需要他的人。青春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这时候吧,每天上学起床的动力就是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人。你们也想到过告别,但接着就想到了重逢,你们总能坚持认为谁都无法将彼此分离,那些小倔强,那些小任性,甚至是那些无知,那些稚嫩,让你们忘记了告别。直到有一天,告别的脚步催促着你不得不面对,你才不得以转身。单纯的你还以为一转身就是天崩地裂,老了之后想想也不过是一次简单的的告别。
4
席慕蓉用她的笔告诉我们“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在毫无准备的一天里面临与青春时的自己告别。那一天,我们可能正在独自遭受求职失败;那一天,我们可能正在玉第好几个朋友分手;那一天,我们可能无意间发现父母微笑中流露的疲态。就这样不经意间,我们长大了,发现年少时的自己是那么懵懂无知,发现与一个又一个人告别是那样的轻而易举。当时的大哭大闹,当时的相约再见,当时的天崩地裂,也不过是一场告别而已,即使哭闹唤来了父母,相约再见到朋友,一个转身,天也未塌,地也未陷,他还是他,你还是你。原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会在某一个宁静的夜晚,闭着眼睛想念之前的人,以前的感情那么容易流露,为何现在一场告别就这样容易接受。
许多年之后,我们不再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也不再是轻易接受告别的成年人。我们有了和之前父母一样的笑容,我们有了满头的白发,有了一身的毛病,每天坐在摇椅上,在温和的日光下,捧着一本泛黄的相册翻来覆去。我们越看越害怕告别,昨天刚刚送走了那位老友,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又是一场告别,而这一次,不是惊心动魄,不是恢弘盛大,却越来越不容易。
这场告别,是永恒。
年龄越大,告别越多,从只会哭闹来挽留到不哭不闹来迎接告别,我们经历了自己的一个世纪,我们用自己的经历叙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同时,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告别。
所以,在告别之前,别忘了留张照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