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巢湖儿女知多少(3)

作者: 欧歌zy | 来源:发表于2020-07-17 09:24 被阅读0次


    二、个人参军部分

    个人参军分为两种:一种是新四军部队进村征兵时,报名入伍;另一种是主动投军,即直接去寻找新四军队伍,要求参军。

    主动投军一般都是生活所迫,逼上梁山。这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县境内找到队伍,要求参军;另一种是跑到江南去找新四军,比如中垾大祝村的杨杰(祝业广),就是跑到繁昌县,找到谭*震*林领导的三支队,报名入伍的。

    不论是哪种情况,这种分散的个人投军,都无法作出一个准确的统计。但在事实上,这种投军方式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在规模和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成建制加入新四军的人数。

    下面就这个结论,作进一步地推导。

    1、推导的总体范围

    皖南事变前,活动在巢县的新四军部队,是四支队的两个团。其中第九团在蒋家河口打了东进第一枪后,就转向无为县,在巢县滞留时间很短,还没有来得及扩军。另一个团就是周骏鸣领导的第八团。八团先是在庙岗、方集和肥东县交界地区活动,打了一场漂亮的反扫荡战斗。后来又转到巢北黄山,同全椒县交界地区活动。八团在巢县待了将近半年时间,只可惜没有兵员数字的记载,来时多少人,离开时有多少人,都不清楚,也就无法测算出八团中有多少巢县子弟兵。因此,皖南事变前由于无数据,只得排除在推导范围之外。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七师于1941年2月在巢南山区组建,此后一直到抗战胜利,巢县以至整个巢湖地区和沿江江南一带,都是第七师活动的区域。在长达4年半的时间内,第七师由初建时的1900人,发展到北撤时的30000人。同时,在对敌斗争中,也牺牲了近万人。合起来算,整个七师就有近4万人。有了这个基本数据,我们就可以对在七师参军的巢县人的大致人数,作出推导。

    七师筹建时,中*央从战略地位考虑,要求曾*希*圣在皖南的南陵、繁昌一带建七师。但是曾*希*圣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角度,最终选择了长江和巢湖这两大天然屏障之间的巢南山区。巢南山区所在的巢县、无为两县,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即巢无中心区。有了这个中心区,也就确定了七师兵员的主要来源。

    归结起来,巢县个人参军的人数推导,其时空范围应确定在皖南事变后到抗战胜利这4年半时间内,新四军第七师及其开辟的皖江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巢无中心区中。

    2、从第七师总数中扣除的人数

    首先,我们采用排除法,将七师近4万总人数(含已牺牲人员)中,与巢县个人参军无关的成份剔除。共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七师初建时的1900人,是由皖南事变的突围人员和无为县游击队组成,这部分人与巢县无关,应从总数中扣除。

    二是前文提到的成建制加入七师的两支队伍,即巢湖游击大队和独立三营,共400人。这部分人不能在个人参军方面重复计算。

    三是从二师(淮南)过来支援七师的巢大团约1000人,也应扣除。

    三方面加起来,有3300人。把这些人扣除,总数还有36000人左右,而巢县个人参军的人数,就应该从这个总数中分解出来。

    3、巢无中心区参军人数的基本估计

    在总数36000人中分解出巢县的人数,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先分解出巢无中心区的人数。

    中心区是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人力和物力上的贡献也最大。据了解,抗战时期的巢南,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新四军,年轻人基本上都到队伍上去了。无为县也一样。所以说,七师扩充兵员的主要来源,是在巢无中心区。

    后来七师整编了三个支队,向沿江江南扩展。其中和含支队开往含山、和县,向东发展;沿江支队向枞阳、安庆方向开辟新区;皖南支队过江到繁昌、铜陵、东至一线。在新区开辟的过程中,会收编一些当地的小型游击队,使队伍得到进一步扩充。但是,三个支队都是从巢无中心区开出去的,所以说,基本队伍还是巢、无两县的人。

    现在不太好确定的是,巢无两县的基本队伍和开辟新区扩充的队伍,各自占比多少。不过,总体上讲,扩充的总数不会超出原先的基本队伍,因为后来三个支队在建制上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存在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根据这个基本估计,36000人中,应该有20000——30000人是属于巢无两县的人,最保守的算法,也应该有20000人。

    5、在七师参军的巢县人(不含成建制加入)

    按照20000这个数字进行分解,属于巢县的至少有10000人。这是因为:

    第一,巢无中心区,巢在前,无在后,这个顺序不是随便定的,而是由其战略地位决定的。中心区的依托是巢南山区,这段山脈从巢湖南岸连绵至大江边,主体部分是在巢县境内,银屏、槐林两区夹山而居,正是七师最理想的征兵地域。

    第二,无为县地处山脈的西南侧,靠山的几个乡属根据地的中心区,而县城以及无南地区在较长时间内都被日军占领,七师在无为能顺利扩军的区域也有限。无为对七师的贡献主要是在初期,承接了皖南事变的突围人员,并将千余人的无为游击队与突围人员合并组成七师。但这部分人已排除在36000人之外,不在计算之列。

    第三,从人口基数看,据市志记载,民*国35年(1946年)巢县全县有47064户、330308人,其中巢南的8个乡有17464户、110960人。按照巢南“家家都有新四军”的说法,参加新四军的就应该有17000多人;按照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计算,也有11000多人。事实上,1946年的人口基数是巢县历史上最少的(因为八年抗战死人甚多),此前的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28年,查的结果是67115户、360877人,比1946年多出2万多户、3万多人。但因为此次普查没有分乡镇记载,得不到巢南的人口基数,所以只好选用1946年的数据。相信在1928至1938这10 年间,由于巢县境内无战事,人口基数一定会平稳上涨,真实的计算依据要比1946年的多出更多。

    从以上三点分析,七师在巢无两县扩军,相对而言,在巢县要更为便利,而巢南的人口基数,也进一步印证,七师中的巢县人,至少有万人以上。

    归纳起来,巢县在抗战时期参加新四军的人数由两部分组成,其中成建制加入的共有1940人,个人分散投军的约10000人,合起来约12000人。这个数字,是个保守的数字。

    有两部分人没有计算在内,一是皖南事变前以个人身份参加新四军的,二是到县境以外参军的。这两部分人员应该是数以千计。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四支队第八团在巢县活动近半年后,北上津浦路西即改编为第五支队。由团级上升到支队,是由队伍的规模决定的,表明八团的人数已经扩展到原来的2至3倍,甚至更多,而这些新增人员的来源,自然是巢县以及与之交界的肥东、全椒两县。

    最后还有一件事也在这里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新四军中的巢湖儿女果真不少。

    1997年,是新四军建军6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共同策划、制作了60周年纪念章,要求各地向新四军老战士颁发。当时我们在老干局查了老干部名册,统计出全市具有新四军身份的老干部共有400多名。随后,我们据此向市*委报告,拨出专项经费购买,并在纪念大会上向全体新四军老战士颁发了纪念章。大会开得很成功,会后许多老战士胸前佩戴着纪念章,在机关大院里三五成群地闲聊。看着他们一个个精神焕发、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谁知第二天问题来了,有人给我们办公室打电话,说城里的老战士都发了纪念章,我们农村的为什么就没有,难道我们农村的老战士就不算新四军吗?消息传得这么快,已经传到乡下,而且乡下也有新四军老战士,这让我感到很意外,同时也意识到工作的失职。

    赶紧补救,通过民政部门了解到,在农村具有老战士身份的也有400多人。我们把这个新情况直接向市*委孟书*记报告,孟书*记听了笑笑,说纪念大会刚开,怎么又来了,算是委婉地批评了我们。那时的市财政比较紧张,多出这400多人,就又要拿出几万块钱。最后书记碰头会研究决定,纪念章要发,经费由民政局从优抚经费中解决。领导英明,乡下的这些老战士,本来就属于民政部门的优抚对象,这样解决名正言顺。

    过了两天,又有新情况,市直的厂矿企业中,也有新四军老战士,加起来有200多人。这次我们有了经验,不再给市*委出难题,直接找到市总*工*会,请他们在工会系统打招呼,各自为本单位老战士的纪念章解决经费问题。

    先后颁发纪念章的三批老战士,合计有1000多人。我们在省新四军研究会了解到,巢湖市在全省是颁发纪念章最多的县级市。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这意味着,历史上巢湖市参加新四军的人数,在全省不说是首屈一指,也应是名列前茅。

    40多年后的1000多人,是筛过多少遍才留存下来?首先是三年解放战争的大决战,从枪林弹雨中穿过来,牺牲了多少?其次是40多年的生老病死自然减员,又失去多少?在幸存者中,有一部分成为高级干部,留在北京等大城市,如周衣冰、马其彬、沙流辉等;有一部分地厅级干部留在省城或其它大中城市,如杨杰、李刚等;更多的是截留在地直机关和地直厂矿企业。最终荣归故里且健在的还有1000多人,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现实!

    综上所述,新四军中的巢湖儿女知多少?客观地回答,应在12000至20000之间。

    当年新四军初建时,全军只有10000多人。以此类推,参加新四军的巢湖儿女至少为抗战提供了一个军的兵员,这是巢湖人民对抗战的最大贡献。

    向巢湖儿女中的革命前辈致敬!

    巢湖儿女中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四军中巢湖儿女知多少(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bz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