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巢县抗日游击大队(归建时600余人)
在冯文华和张恺帆带领13人组成的游击队离开烔炀河后,马忍言带领大队难民队伍继续西撤。经过数日奔波,于1938年5月下旬到达皖西霍山县叶家祠堂。在此,马忍言此以元山抗日训练班学员为骨干,吸收难民中约300名青壮年,组建“巢县人民抗日自卫军”,马忍言任司令。几天后,自卫军进行整编,改名为“巢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游击大队”,马忍言任大队长。
其余1000多名难民被护送到湖北武昌,之后经冯玉祥将军的安排,到达广西桂林,组成“巢县难民垦殖团”留在异乡。
巢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游击大队在霍山县集训20多天后,转移到战时省政~府所在地金寨县继续集训。期间,马忍言被省政~府任命为巢县县长兼动委会主任。
1938年七八月份,马忍言带领少数精干武装通过日伪军三道封锁线先期返回巢北。在冯文华的协助下,集中回巢部队,并在柘黄地区招收一批青壮年入伍,成立了“巢县抗日游击大队”,简称“巢抗”,共400余人。
新四军四支队对这支由县长创建的抗日队伍非常重视,主动介入领导。支队政~治~部抽调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吴华夺到“巢抗”任大队长,张凯帆任教导员,同时还抽调四支队一批骨干充实到“巢抗”,使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600多人,战斗力大大增强。
在“巢抗”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曾参加大小战斗30余起,其中最著名的,是配合新四军老八团取得了方老人洼战斗的胜利。方老人洼战斗,是新四军江北部队首次反扫荡战斗。
1939年春,“巢抗”正式编入新四军四支队,成为正规部队。
3、巢南抗日游击大队(归建时近300人)
1938年9月,巢县抗日政~府为行使对巢南地区的管辖职责,在魏家坝成立巢南督导处,县动委会指导员舒政海(中~共~党~员)兼任督导处主任,主持巢南政务。
巢南督导处成立不久,先后收编了潘泽之等3支地方民团,组建起巢南抗日游击中队,陈建吾任中队长。游击中队组建后,又陆续招募新兵,兵力扩充至近300人。
新四军四支队适时对这支发展起来的队伍进行整编,将其升格为巢南抗日游击大队,纳入四支队编制,抽调魏兆雨同志担任游击大队的大队长。游击大队下辖两个中队,张克家任第一中队中队长,陈建吾任第二中队中队长。
巢南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日斗争,铲除了敌伪蒋家河口税~务~所,镇压了一些投敌汉奸。
4、巢县独立营(归建时300多人)
1939年年底,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波及皖中,新任巢县县长马伯山,宣布解散各抗日团体,限制并进而取缔抗日宣传活动。
1940年1月,为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刘~少~奇在津浦路西主持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会议确立了针锋相对,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根据地,开展反摩擦斗争的战略方针。
巢县县委书~记纪正和黄山中心区~委书~记周~衣~冰参加了这次会议。
他们返回巢县后,经县~委研究决定,以巢县抗日工作团和突击剧团成员为骨干,组建巢县抗日游击武装。经过紧张准备,“巢县抗日游击队”在巢北西峰庵附近的西陈村成立,荚存秀任队长,周~衣~冰任指导员。
2月,县委根据皖中军政委员会书~记郑~“”位三的的指示,将游击队进一步扩充,正式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大队,县~委~书~记纪正兼任大队长,吴屏周任大队教导员。部队统一佩戴新四军臂章符号,很受群众欢迎,队伍很快得到进一步扩充。
同年四五月份,为增强部队战斗力,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抽调一批有战斗经验的党~员干部和文化教员,再从地方动员一批青壮年党员加入,将十大队升格为巢县独立营,纪正兼任营长,惠自华任教导员,刘卫民任作战参谋。独立营下辖3个连,共有300多人、200多支枪。
巢县独立营成立后,受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和巢县县~委双重领导。
1940年9月,纪正率巢县独立营一、二连北上定远,后编入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八团。10月,三连编入江北游击纵队特务营。
5、巢南独立团(归建时120多人)
1939年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为了争取银屏山区的大刀会抗日,派统~战科长蒋天然率一个连武装进入银屏山区,争取和改造大刀会。经过近一年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次年2 月,蒋天然代表新四军方面,同大刀会总堂主项举鼎在银屏山下的吕婆店,签订了《新四军同巢南大刀会联合抗日的协议》。
根据这个协议,大刀会总体挂名为巢南民众抗日总队,项举鼎任总队长;同时,将大刀会中最具实力的任家山刀会划出,改编成巢南独立团,归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领导。
新成立的巢南独立团,由爱国进步人士、任家山刀会堂主任绍堂之子任道济(已加入中~共)任团长,蒋天然任团政治处主任,郑子铮任团参谋长。独立团下辖两个大队,总人数120余人。
巢南独立团后来撤出巢南山区,正式入编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成为江北游纵第二团第二营。
6、巢湖独立三营(归建时近300人)
1941年2月,贾世珍领导的巢县独立连与巢庐游击队合并为巢湖独立连。遵照七师初建时制定的“隐蔽发展”的方针,巢湖独立连组建后即奉命随林维先率领的挺进团进入大别山开辟新区。后因行动受阻,独立连大部奉命由舒城返回巢湖,在槐林一带招募新兵,队伍扩充到300多人。
4月,新四军第七师派员,在槐林嘴湖潮庙(即今巢湖寺)将这支队伍整编为直属师部的独立三营。营长黄炳光,党~总支书~记沈博。
成立后的独立三营,其主要任务是在盛桥、白石山、黄姑闸、沐集及巢湖与白湖之间剿匪,以保证巢湖与白湖之间的通航、通商。
1942年6月,七师整编,独立三营编入五十六团。
7、巢湖游击大队(归建时100多人)
这支队伍是由七师直接征兵创建。
1941年年底,七师情报大队大队长刘卫民,奉命前往巢北地区发展抗日游击武装。刘卫民首先以自己家乡瓦子刘村的邻村刘家墩子为基地,动员亲属子弟报名参军,以带动周围有抗日倾向的青年入伍。同时他还利用早年入过帮会在当地熟人朋友多的有利条件,在龟山、夏阁等地很快就招募百余人。
1942年3月,经上级批准,这支百余人的队伍,在刘家墩子正式编为巢湖游击大队,刘卫民兼任大队长。
8、区队(归建时约120人)
除前面7支队伍外,各个区都自己的抗日武装——区队,一般都在10至30人之间,也算是小型成建制武装。
抗战时期,巢县共有12个区,其中巢北8个,巢南4个,都是我党领导下的区级政~权。保守的估算,平均每个区队10人,总数也有120人。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各区区队也都随同七师北撤至定远县藕塘地区。从这一点可以认定,区队武装也应是新四军的战斗序列。
归纳起来,上述成建制队伍的总人数,共有1940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确切的。
论规模,当时新四军第七师初建时,也只有1900人,如此看来,巢县归建的队伍如果聚在一起,也能编成一个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