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单位正在物色更高一层后备干部,三个人选:A女资历浅,业绩有一些,目前职位亦不高;B女资历深,业绩也不错,目前职位在A女之上;C男资历深,业绩也不错,职位同B女。但常理,没什么悬念的,从资历、业绩、目前职位来看,三选二B、C更合适。
但是,今天上午领导们开了半天会,最后研究结果:A女和B女皆上,C男落选。
可怜的C男今天为了单位的事,我每次看到他都是汗如雨下,晚上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加班。看着他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他挺可怜的。为什么他各方面条件合适却没选上?
您猜对了!是的,就是因为他跟单位负责人事的领导D男多年的恩怨未了,所以关键时刻又被摁了下去,而可怜的他此时可能还不知道结果!
话说这两人的恩怨要从多年前谈起,那时C男和这个当时还没分管人事的D男领导在一个单位,人与人之间也讲究个缘字吧,这二人就是处不来,各自看不惯,但毕竟C男比D男低一级,所以最后愤而离开这个单位,流动到了附近的一所规模较小的单位,也升了职。这几个单位都属于一个集团,去年,D男成功上位,成了集团负责人事的书记,人事大权在握。虽人不在一处,但恩怨始终未了。
我除了为C男叫屈,也深深感慨:中国的政治太复杂!
最近听"得到"新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讲到中国人的关系,宁教授说:中国人基于关系的人际交往逻辑,实际体现在很多组织内部。在组织内部,存在着很多像“涟漪”一样的关系圈:哪些人亲一些,哪些人远一点。组织里的人都知道,对于领导者来说,如果自己的人特别少,是很不好做事的。圈子近的人,一定要坐到重要的位置上,自己才会感到安全。如果一个领导在台上讲话,台下坐着的人没几个认识的,哪怕你大权在握,心里也会有一种孤独感。所以,在中国人的组织里,下属会强调领导对你好不好,领导也会格外去辨别哪些是亲信,哪些是外人。
在西方的企业里,虽然也有公司政治和裙带关系,但更多的时候,主流文化还是靠业绩说话,强调从业绩的角度来考核下属。这一点在美国企业中非常典型,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关系比较多地还是基于工作层面。而中国人就更在意下属是不是自己人,虽然工作表现也很重要,但在很多时候就相对次要一些。
这会导致两种情况:
上级对下属的评价会因为是不是亲信而有所区分。就像我们常常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不行,行也不行。为什么评价会差异化?就是因为亲疏不同;
在用人和分配资源上,信得过的人和信不过的人在机会和待遇上是不一样的。亲信通常会被分配到更多、更好的资源。
其实,前例中的C男就是因为和人事领导的关系而造成他在机会上的不公平。
在关系文化的社会里,各种坏“亲信”充斥在组织里,完全是正常的,但要防止这种情况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局面,让组织病入膏肓,要通过业绩文化让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能够凸显出来。
不知道,这个单位的领导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过来!也许永远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