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阳太暖
小T告诉我,“那个师妹说她面试的时候有点怕你喔”
“啊?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她呀”
“她说你一直问她问题,感觉有些点严肃”
“不是呀~我在提问时都挺温和的,并且因为对她感兴趣,才会问的稍微多一点点”
……是哪里出错了呢?由于这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我意识到自己有必要正视一下它。
首先想到了文字。文字与对话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静止的,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得以流传。至于该如何理解一份文字所表达的情愫,则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阅读者,并与其阅历、受教育水平、性格、价值观等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简单来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对话就不同了~声音是我们口腔唇齿的组合形状和声带摩擦以后,所形成的最为奇特的信息承载体。借助语音语调的力量,我们得以地将对方的思绪引导到相应维度,让对方清楚感知到何时的“我喜欢你”是霸道表白,什么时候又是柔弱示爱(在这一点上,标点符号也有相似功效)。总之,是这个迷人的小家伙帮助我们更顺利地表达自己。
然而,它怎么就出错了呢?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在今天的选修课上,我特意将老师的讲解用手机录了下来。
谈及表现主义文学,课上老师列举了许多相关事例,"我们所看到的外界现象,是不可信的,我们要突破这种表象,去挖掘它内在的真正的东西,所以,客观外在现象是不可相信的。" “那个人看着好像对你很好,你不知道他背着你会怎么样,说不定就是个叛徒!” “我们看到一个家庭,父慈子爱,孩子十分孝顺,但实际上他正等着他爸的遗产呢!”
乍一看文字,我不禁感到颈后一阵凉意,她这表达,有些偏激了吧?
而奇怪的是,当我回过头去重听现场录音后,倒却怎么也挑不出毛病,似乎一切合情合理。最初,当她提到,“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人,一天到晚西装革履,天天夹着公文包,拄着文明杖去上班,他在单位上是一个备受尊重的管理人员,但也许晚上回到家后,他完全就成了另一个人,他有可能是个异装癖者,或者是个变态狂。”确实引起了学生们的小一阵哗然,但很快也就平息了,这就是一段适应期,从“意外”到越来越觉得“咦她说得好像没错”,老师的讲述并没有让学生们感觉到反感,相反,他们似乎很快便理解了老师的观点。并且,从声音中,我也能听出她是面带微笑说完那段话的。
这时,我才真切感受到声音的魔力。聪明的人懂得妥善运用它,来辅助自己更好地表达,更妥当地传递情感变化。
声音给我们的想象,比我们所能想象的,多很多很多,它一定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你表达了”与“对方准确理解到了”完全是两码事。毕竟,我们的想法透过声音的包装后,呈现出来的是多种多样的面貌,许多时候,我们甚至会无意中以言语伤害了他人却不自知。
如此看来,即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自认是在传递善意表达欣赏,但只要对方没有正确理解到或是没有感受到,那么这份好意就并未传达到位,它仍然是无效的。这或许也就解释了 ,为什么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向面试者传达善意,但对方感受到的却是紧张与严肃。当然,自己的臭脸也是另一个因素。
至此,我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表达是双向的,你的好意,不只是自认为的表白就结束了,你的好意,要让对方感受到才算数的。因而我也打算为自己开启一个声音采集计划,坚持一段时间,录下生活中自己的对话片段,然后回放对比,试试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试着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聆听自己。
或许会挺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