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这是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去红都路上,遇到白匪追逐,借此介绍保甲制度以及民团的来源、作用及性质;
在百家坪遇到最小的红军,少年先锋队员,他们不卑不亢,有着高度的个人自尊;
去周恩来的司令部,了解这位红军领袖富有传奇的革命生涯;通过同行的李长林介绍,对哥老会出身的贺龙事迹有着深切的了解;
一路行走,采访同行者如老狗、老表、铁老虎和班长等,他们年纪轻,十多岁或二十几岁,来自各地,相同的是都曾有悲惨的经历,痛恨敌人,热爱红军,在这个大家庭里共享平等的气息,以他们特有的乐观和纪律,展现队伍的崭新面貌。
01.遭白匪追逐
简要复述:
醒目的黑字书写的标语,令人不安。
此处安塞离还有十英里路,只得在村公所的一间房子里暂宿一晚。
屋子臭气熏天,拆卸下门板,睡在露天里。
晴朗的夜空闪耀着北方的繁星,脚下小瀑布流水淙淙,使人感到和平与宁静,走路的疲乏使人倒头就睡。
天已破晓,分会主席说有土匪,得赶快去安塞。
据了解得知,此所谓的土匪,实际上是民团。因为根据保甲制度,十户一甲长,犯罪必连坐,担保方可无虞,若无人担保则会被投入监狱,因此,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是操在乡绅阶级的手中,后者随时可以用拒绝担保的方法来毁掉一个人。
保甲制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征收捐税维持民团,民团是由地主和乡绅挑选、组织和指挥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共产主义,帮助收租交谷,包讨欠债本息,帮助县长勒索苛捐杂税。
民团从事冒险活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报复和很快的到手钱财,他们在红白战争中以最富于破坏性著称。
沿着一条河床走了一个钟头,接着走到一个巨石围绕、自然形成的可爱的水潭旁边,在这里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他姓姚。在政治保卫局里工作,在这一带边境上值班巡逻。他二十二岁,当红军已经六年。
两小时后,到了安塞,它位于黄河支流区水的对岸。街上阒无人迹,到处都是断垣残壁。十年前安塞给大水完全冲毁,全城都泡在水里了。
姚自告奋勇,护送去百家坪,在黄昏时候到达。传来凶狠的呐喊声,是几个游击队正在操练。
读后随记:
这像一篇游记,将你带向一个独特的天地。尤其是睡在露天那段,身处大山怀抱,和自然作最亲密的接触,抬头望满天星斗闹,侧耳听潺潺溪水声,平和安宁,不像在烽火连月年代里的异国采访记,倒像驴友在野外宿营后晒的朋友圈。重要的知识点是民团。
知识链接 民团:红军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敌人。
02.造反者
简要复述:
在百家坪过夜,吃的有炖鸡、不发酵的保麸馒头、白菜、小米和马铃薯。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端来的。他们不理睬人。
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说:你不能叫他们“喂”,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
经过提醒,改正了态度,果然,孩子说:“不要紧!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这些孩子真了不起,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
第二天早晨被护送去周恩来的司令部。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
蒋悬赏八万元要周的首级,可是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屋里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周正伏案看电报。
周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他动手替起草一个旅程,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周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周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
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可新文化运动开始,他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
周获释后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在一九二四年回国。
二十六岁,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一些著名的上海工人领袖赵世炎、顾顺章、罗亦农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纠察队。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总罢工,有五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了,编成六营革命军,“人民政府”宣布成立。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次政变。
在一个月以后,蒋介石发动右派政变。据估计“上海大屠杀”人数达五千。周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接着去了汕头,那里的红色工人已经占领了华南这个大海港,在周的领导下守了十日,抵御外国炮舰和地方军阀部队的进攻。
后来他又去了广州,组织著名的广州公社。广州公社失败后,只得转入地下活动。
他终于“闯破封锁”,到了江西和福建的苏区,在那里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后来他又身罹重病,九死一生,终于长征到了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读后随记:
本篇先写孩子们的冷淡态度,再由李克农指出态度冷淡的原因,最后写作者的感叹,写得很有吸引力。
可以看出虽然是孩子,但他们也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而这反映了处在变化中的时代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即普遍认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关系,而假如处于同一层面,那么服务以及帮助,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在后面的文章之中也有体现,这里的队伍为什么会受欢迎,因为没有外面世界那种森然的等级,彼此之间首先是平等的。
本篇的重点是介绍周恩来的事迹。从外貌到家庭出身,很显然该是一个书生,但最后参加运动,投笔从戎,由洋到国,和着时代的节拍,演奏出跌宕起伏和波澜壮阔的旋律。
03.贺龙二三事
简要复述:
第二天早晨六点钟,就同一队大约四十名青年一起出发保安去。红军指挥员李长林同行。
唯三人有坐骑,或骡子,或马,或驴子,都或老或瘦弱,这是因为”就是因为我们把这种坏牲口留在后方“,骑兵在前线才不可战胜。
指挥员李长林大约三十一二岁,当红军已有十年,曾经参加过南昌起义。在他身上有一种特有品质。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他曾奉命把贺龙争取过来,参加国民党的国民革命。
贺龙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当时贺龙在省军中任职,控制的地区是云南运鸦片烟到汉口去的必经之道,他就靠抽烟税为生,不抢老百姓。他的部下也不像许多军阀的军队那样强奸民女、大吃大喝,他也不让他们抽大烟。他们都把枪擦得亮亮的。
同他谈了三个星期。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他很快懂得革命的意义,但是他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同他的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国民党。
贺龙到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
他的妹妹很像他,个子高大,是个大脚女人。她领导红军作战,还亲自背伤员。贺龙的妻子也是如此。
读后随记:
写李长林,由他讲述贺龙的故事,显得很真实,因为他是“把贺龙争取过来”的人。贺可以当得起一句“出淤泥而不染”,出身帮会,置身军阀队伍,却特立独行,洁身自好。
采访是不时进行的,有些内容是直接引自于和李长林的对话,有些则是作者的讲述或介绍。
有些段落算是闲笔,却很有意思,不妨可以看作是写景散文:“当时正好中午要歇脚,我们决定到清凉宜人的溪水中洗个澡。我们下了水,躺在溪底一块长长的平石上,浅浅的凉水在我们身上潺潺流过。有几个农民过去,赶着一大群绵羊,头顶上蔚蓝色的天空晴朗无云。四周一片宁静、幽美,几百年来都是这样的,这种奇怪的晌午时分,只使人感到宁静、幽美和满足。”不仅仅的是写活动之事,状眼前之景,所描绘的美妙情景,是对这一方净土的形象勾勒,也是在深刻了解了一个人物之后,他的精神和品质带给心灵的安宁和惬意。
03.红军旅伴
简要复述:
李长林是这一队战士中最年长的,其他都是十几岁的少年,比孩子大不了多少。
有一个绰号叫“老狗”,他是个南方人,在福建苏区参加红军六千英里长征,一路走过来的。同他一起的一个孩子外号叫“老表”,十六岁,他也是从差不多那么远的地方江西走过来的。
问喜欢红军的原因是什么?
老狗说:红军教我读书写字,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红军帮助穷人。
老表说,在白区里,穷人是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在这里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这里大家都一样。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
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外号叫“铁老虎”的,他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草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
班长是个“大”人,二十四岁,他从一九三一年起就参加红军。那一年他父母在江西被南京的轰炸机炸死,他的家也被炸毁了。他从田里回到家里,发现父母都已被炸死,他就马上放下耙子,同妻子告别,参加了共产党。
他们来历不同,但是同普通中国军队相比,是真正的“全国性”的军队。他们的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只不过是时常作为开善意的玩笑的材料,从来没有见到过他们真的吵架。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的缘故。
他们有的那点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但是在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读后随记:
周和贺,是红军中的领导人,是佼佼者,这里采访的是最普通的兵。
作者所想解决的疑惑是,这些像孩子一样的人,为什么参加红军的?
看后就可以知道:一是外在的原因,“穷人是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还有家庭的变故,二是因为“在这里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这里大家都一样”,而且可以读书写字,学习技能,甚至可以帮助更多的穷人。既解决了自身现实的困厄,也在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特殊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