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事件
日期:2019年7月5日
时间:晚上9:30
地点:家里
具体事件:给女儿买的彩泥套装今天到货了,晚上下班回到家,饶有兴致的想跟她一起玩。
结果发现彩泥和里面的工具搞得乱七八糟,原本有一套做冰激凌的模具,也不见了。
房间四处找了也没有找到。
。。。。。。
内在反应
我当时就感觉很生气,很烦躁,明明是很好的东西,很期待的,结果搞得乱七八糟,里面的配件也不见了,原本的期待转为失望,情绪就出来了。
外在回应
我当时情绪就来了,生气并大声的说:“宝宝,你把里面的东西都弄哪里去了啊?模具没有了就没法玩了啊。要再是搞得这么乱,妈妈以后就不买这些玩具了。”
她说:“爸爸弄不见了(原话想不起来,类似这个意思,是爸爸弄不见的)。”
她爸爸接话了:“宝宝,你怎么还扯上爸爸了?”
爸爸的态度也让我挺生气的,我吼他:“我不是特地打电话回来跟你说,这个玩具里有很多配件,让你用东西装好吗?都特地叮嘱了,还搞成这样。”
她爸爸说:“她刚才都已经玩了很久了。”
后续感受
后来,我安静的想了想,发现自己在类似的事件上容易有情绪,容易生气和发火。
上一次也是因为买的玩具零件多,搞得乱七八糟,也发了一次类似的火。
孩子外婆也一直在旁边抱怨说买的玩具都是这么多零件的,本来就不好保管,以后不要买这些玩具了。我也懒得反驳她,只是在心里想:现在哪个玩具不是零件多呢,孩子需要这些玩具。这不是玩具的问题,而是收纳的问题。
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情绪,发现了自己情绪的来源,也看到了自己的错误。
给孩子买玩具,初衷是为了让她玩的高兴快乐。
结果自己朝孩子发火,不仅没有给孩子带去快乐,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大大的违反了初衷。
而且据孩子爸爸说的,在我回去之前,孩子已经自己玩这个玩具玩得很久了,自己玩的很开心很快乐,这不就行了吗?
而我为什么会生气呢?
因为我期望她按照玩具说明书上的玩法和道具去玩,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玩具的价值。玩具说明书上有很多种玩法,孩子不去玩,就感受不到玩具里包含的那些乐趣,领略到的乐趣就很有限。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不是。我的这些期望只是作为成年人的一种局限性的想法。
孩子自己去体验、摸索、感受玩具创造出来的快乐,远比按照说明书上的做法循规蹈矩的去做所感受到的快乐要大的多。
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沉浸在玩具中得到了快乐就可以了,孩子的快乐是孩子的,不是我们大人以为的快乐。
以上是最关键的一点发现。
另外一个生气的原因是对孩子爸爸的,我的想法是明明事先已经打电话回来叮嘱他了,结果还是搞成这样,说的话都白说了。这方面需要我更多的修炼。
气质特点
孩子的气质特点:敏感、固执、不规律
我的气质特点:敏感、固执、控制,规律性强
孩子爸爸的气质特点:固执、不规律、随性
气质特点也导致我们在某些事情上容易起冲突。
新的解决方案
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件,我可以这么做:
01 自己收快递,自己拆快递,保证玩具的配件都是齐全的,避免缺失。
02 用收纳袋自己把玩具整理收纳好。
03 接纳孩子的状态,让她自由发挥,谨记自己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快乐,孩子玩得开心快乐就好,至于怎么玩,那是次要的,让孩子自由发挥,孩子需要引导的时候,再按照方法去引导她。
04 有情绪的时候,先呼吸冷静5秒,让自己冷静下来。有情绪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去沟通探讨问题。
05 继续在生活中修炼,接纳包容。
附:以上是我利用“吼叫追踪”的方法记录自己昨晚的一次情绪事件。利用这个方法,通过持续记录,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和孩子,对可能引发我们吼叫的事件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也做好了预设的方案,从而减少吼叫的发生,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方法来源于一本书:《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非常实用的一本书,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