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图片源自网络有天跟朋友吃饭时,无意听见邻桌一段对话。
“这一天天的太没意思了,真没劲啊...”
“看你每天忙忙碌碌挺充实的啊,最近还考了**证书,怎么还说没劲了?”
“不就为能多挣点工资嘛,一忙完又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
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都不可避免的经历着迷茫。在这期间,生活就像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窗户纸,看不到一丝光亮。被困其中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完全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
有人会说:“又能怎么办?先这样吧,时间会帮我走出这困境,总会找到方向的。” 时间也许能治愈心理和生理创伤,但它却无法让一个不思考的人变得更加清醒。
但我相信,没有谁心甘情愿被困于此,关键是找不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其实对于迷茫状态,最好的答案,就是积极地去寻找自己的“目标感”。
何为“目标感”?
“目标感”的核心,不在“目标”,而是在一个“感”字,就是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东西,并能以此为行动指引。
如果说“目标”是前方可抵达的港口,那“目标感”就是天边暖阳升起时散发出来的光亮,它像一双无形的手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不至于放任自己的人生之船,在茫茫大海中盲目跟随,迷失在一个个临时港口之处。
没有目标感的人,纵使欣慰自己努力的样子,却无法真正感受其中的喜悦,因为根本不知道,这条航线到底通往哪里。
无论是踌躇不前,还是盲目跟随,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感”,用宗教的语言说就是没有“信仰感”,而对于人生意义来说就是没有“使命感”。
“目标感”不等同于目的性,更加不代表功利,它是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也许看着不落实地,但却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转化为你不自觉的就想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去实践的内驱力,是即使前方困难险阻,仍能坚持冲刺“目标”的毅力和拼劲。
我是学绘画出身,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如今三十加毅然决定继续学习进修应用心理学。
其实并不是为了从事心理行业,或是为了一纸证书才去学习,而是出自于纯粹的求知的乐趣,对我来说,就像在玩一个无限的游戏,无所谓终点,因为这种目标感是动态的,总是向前敞开的,为有限的人生开启了不可终结之物。
“目标感”=“目标”+“感觉(方向)”。
没有“目标感”的人,要么不知道做什么,整天浑浑噩噩;要么像无头苍蝇瞎转,奔着各种“目标”忙忙碌碌,却依旧无法真正感受其中的喜悦,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到底通往哪里。
“目标感”最大的意义,就是赋予每个阶段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以意义。
做到这三步,你将突破重围,不再迷茫
有人会问:“说得容易,这么虚幻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要怎么做才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又要怎么对当下行动起到具体指导作用?”
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只是思维和环境的干扰因素太多,无法看清而已。
那究竟要怎样做才能找到“目标感”呢?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只要做到以下三点,你一定能突破重围,不再迷茫。
1. 自我觉察,勇于探索
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认识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学里被称为“自我觉察”。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心理学家Tasha Eurich将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只有足够的了解自己,才能一步一步地找到内心真正想要追寻的方向。
树立改变的决心
去质疑关于自己的种种预设,千万不要让思维限制了你的人生;去积极考证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去带着一种积极的思维和接纳自我的态度追求真实。
简而言之,就是拥有变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的决心。
练习正念,感受当下
正念的核心在于“对当下进行觉察”: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
哈佛心理学教授Ellen Langer认为,正念的本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世界。
改变叙事方式,提升对自我的了解
叙事,即我们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关注了什么,如何解读细节,这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自己。
尝试用俯瞰的视角对自己以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
勇于探索人生的可能性
我们的热情是什么,我们对人生有什么真正的抱负?哪怕它永远无法被完全实现,但我们却可以在每天醒来时,都再次感觉到被它无限激励。
对于自我觉察,我主要是通过写日记来不断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查看了最早的一篇日记是从2005开始的,很高兴自己从小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除了记录生活点滴,最最重要的就是自省。
在从四年级到高一的长达七年的留守时光中,让我从身心都变得更加独立坚强。反省让我在黑暗里寻找到光亮,直至今日,我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写日记的方式引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2. 定位坐标,乘风破浪
“目标感”是崇高的理想,“目标”则是实际行动的导向。
脚踏实地,顺应规律
《道德经》有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尖,虽然站得高,却站不稳;着急向前飞奔,看似迈的步子很大,后劲却难以持久。
首先,需要端正态度,“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始终警醒着世人。目标不要一次性定得太多太远,这样反而把自己局限化了。就像坐公交汽车,到达了这一站,才能接着前往下一站。
现今是个信息爆炸的高速发展的年代,切记不要心浮气躁,投机取巧,要想行稳致远,就要脚踏实地,顺应客观规律,保持平和之心、本分之心、严谨之心,道理简单,实践起来却非易事。
理想转化,行动导向
尝试使用倒推法,以理想为基准,从远到近、从大到小进行推测,从而确定每一站点目标导向。你会发现,很多将你困于当下的难题,其实答案就在面前。
倒推法其实是在帮自己作宏观的时间管理,它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你的理想。
最开始我也不清楚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但我反复说过,它隐隐约约就像一道光,或许对别人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对我来说,“光”代表了温度和高度,也就是人格和思想。有温度的人应该具备什么特点,有高度的思想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是我倒推的两个主要方向,这里就先以后者为例。
怎么拥有高度的思想?需要对人、对事、乃至整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具有独到而深刻的思想性。怎么拥有独到而深刻的思想性?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思辨精神和哲理思想格局。怎么拥有知识储备以及其他?需要不断学习,独立思考。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思考?............
像这样一个虚无的目标感,也能在现实生活中为我指引明确方向,并找到生命的意义。
3.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具体行动,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如果一旦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就容易取得成果,反之则不然。
制定计划四步骤:
整体谋划,事无巨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用框架思维去整体谋划,确定几个主方向,然后进行分支细化,落实到具体点上。
按优先级排列任务清单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善于利用四象限法则(重要又急迫,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主次明确,合理安排任务清单,让你的行动计划有条不紊。
设立可量化的里程碑
里程碑是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个重要阶段。这里也可以使用倒推法,以计算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量。
假设你半年内要记住3000个新单词,那么每个月就需要记住500个,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每天都需要记住17个单词。倒推法从剩下的时间反推算出每天该完成的任务量。
在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计划
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新加入的事情,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适应变化,不断的更新完善计划。
追踪自己的计划表,每完成一个小的任务,就更新一下,快速给自己反馈,这样会让自己在过程更有动力和成就感。
当初根据倒推,我定下了第一阶段目标是“考上某某重点院校”。于是按照分析→制定→执行的顺序,确定自己当下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先查询有哪些好的艺术院校,它们往届的招生要求(专业和文化分数线),校考考题类型等;然后是文化课学习安排,因为文化、专业两手抓,很难都取得高分,于是把精力主要放在专业上。而文化就根据那些重点艺术院校的文化分数线再加20分,就基本保障了,不用非要与文化生做对比。然后再是安排具体每日的学习进度。剩下的就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去执行就好了。
因为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定信念切实推行,最终专业考试以全国第14名的优秀成绩考入心仪院校。从小城市来到北京,踏入大学的那一瞬间,我只想骄傲地说一句:“我做到了。”
如今决定在学业上再度启程,相信自己同样能像当初那样勇往直前。
结语
真实的生活本身是没有明确意义可言的,有一句话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
但有意思的是,人其实是一种极度追求生活意义的物种,所以,迷茫就成了常态。对过去遗憾,对当下不满,对未来焦虑,却束手无策,只能继续这样漫无目的地做事,无精打采地生活。
为什么很多大企业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折腾出一个新目标来?为什么资本市场从来不间断地创造新概念?目的就是为那些麻木的缺乏自我意识的人们,创造新的有意义的目标。但那种随波逐流,无法自己掌控的目标,只会让迷茫感越发的强烈。
所以,想要走出迷茫,就先从“自我觉察”好好认识自己做起吧,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保持不断自省,坚定信念切实推行。
在这过程中学会走进自己的内心,慢慢看清那道指引你的光,然后不懈怠,不服输,不从众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上有一句励志名言:“愿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抛却热忱,颓废必致灵魂。
愿与君共勉。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