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信其有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R要上晚自习,于是,下午R早回家一会,吃完饭,免得下过自习再吃,天长日久对身体不好。正在回学校的路上,接到单位K老师一个电话,问R在哪里?有事要求,R如实回答。并且,嘱咐T到学校一定要去他们办公室。
因R平时,乐于步行:一,R家离学校大约步行需要12分钟,并且,楼前就是县城一小学,尤其上下学时间,人多,路窄,经常发生交通堵塞,车行如蜗牛,远不如步行走在人行道,即使穿梭其间,来往自由。二,体现健康环保,低碳出行。三,又可一路欣赏沿途风景,聆听人文趣事。四,R虽不会开汽车,只骑自行车,却没有停车,锁车,开车,有气没气,能骑不能骑之烦恼。
走到中途,K老师又打电话,问R走到哪里,嘱咐R一定到他办公室。R说走在一高门前。R想:这一定心急,二唯恐我忘记或者以求真实。
俗话说:最久的是等待。R走到学校隔壁,康老师办公室的同事给R打电话,问R走到哪里?R说:“听到你们声音,就在隔壁。”隔壁不为近,需要从大门绕归来。原来,K老师把办公室的语文大师留下,帮助设计题目,语文大师也是热情乐施,倒是想出一个,有着浓厚的文学艺术味道。再一没有自习,想着好回家趁此早休息。
K老师我们学校的精英老师,年轻能干,肯干,会干,管理学生挺艺术,常抓不懈,业务挺好,次次学生考试全县第一,积极参加各项增加业绩分的项目,学校业绩排名前位,各项奖励,荣誉纷沓而至,市,县优质课,省,市,县优秀教师,省,市论文,县优秀班主任,市校本课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想到,想不到的应有尽有。可是,缺少课题,不是不想做,而是上次学校把省课题机会给他们数学组,无果而终。这次,不敢再申请省课题,屈嫁市级课题。(给历史组提供了机会)
申报市课题到县自然声誉,关系明摆着,顺利通过,同意上递市里。但,对课题标题“学困生“提出质疑,太俗,以前研究者多多,也就是没有创新,突出亮点,不太好通过。如此,急傻了K老师的课题组,通过教研室专业人士,翻阅相关杂志,课题集,仍然没有满意结果,拿不出一个成熟意见。
倒是一位教研室一教研员L提出一个建议:“劲不需要费力了,找你们学校R老师就可以了。”R是康老师的同事,L的老师,L,K对R老师都有清楚了解。这样才有K打电话的缘由。
R到学校直接奔康老师办公室,R的办公室就没去,R自习前更没有到教室安排学生学习,R知道K老师的事比较当紧。
K老师说清原委,R不信,K老师非要打电话以求真实,验证,装作寻找号码的样子,K老师是否真的有L的电话,值得考证,但可以问到,绝对可以办到。R说: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我们之间就是如此和谐,开玩笑,情意在,能帮一定得帮忙,这份心意要尽。
课题名称一定要新颖,体现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夺人耳目。二要小具体可以操作,才更容易研究。三,要切合自己工作实际,便于研究。
建议在核心素养上做文章,同时,又要照顾重点学困生,变换名次,确定为:挖掘学生数学潜能,提升核心素养的研究。
并且,题目,不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如此简单,需要认真,反复推敲。建议:都动动脑筋,揣摩一下,看看到明天有没有更合适的课题名称。
旁边的几位老师有的默不作声,有的笑而不答,也许是置身事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无所适从,拿不准注意,只听别人怎么说,自己没有注意。
说出一个题目,K老师如同吃了定心丸,放下心,出现久违的笑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