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贵州省散文和诗散文
【支教那些事儿】(十三)老人城

【支教那些事儿】(十三)老人城

作者: 苏杭一叶 | 来源:发表于2018-02-14 10:25 被阅读0次

打工潮让留守的妇女等到人老珠黄,也让孤独的老人等到年迈齿稀。上下班的路上经常能见到老人,年轻人都外出了,有时白发苍苍见多了总疑心这是一座老人城——下面的村寨早就只剩下老人了。

住处下去是一个长坡,两边都住满了人家,我时常见一个老奶奶在家门口干活。早上去上班,透过路边的窗子看她在做饭,估摸着过后要叫醒孙儿;等我中午回住处,她家檐下的晾衣绳上挂满了衣服,烟囱里冒出炊烟;下午出门,她在织布,或者给浆洗过得布匹敲打抛光……

高耸的后背

看这满城的老妇人,不是在井边洗衣洗菜,就是在锅台和织布机前转悠,有很多还眯着眼捏起针线做绣品……光是这些轻便活也就罢了,多少次在路上看见老人挑着重担,有时是塞得紧紧的番薯叶,有时是一对初长成的小猪仔,有时是堆得高高的玉米棒子,或者挤得满满的柴禾……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家门前背着熟睡的小孙子纺线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永远压在背上的竹篓

——因着众多背的工作,这里的女性到老时几乎都是驼背,隆得高高的“小山”,长在她们日渐萎缩瘦小的身上,永远长着了。

重阳节后一天,我走近路从学校回住处做午饭,正气喘吁吁地爬坡,一抬眼,看见一个老人。背早已驼了,整个人伛偻着,一大麻袋谷子正躺在她弯弯的后背上。她的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越过肩膀紧紧抓住麻袋口子,正一步一步走下那段最陡峭的台阶。

斑白者的负重

没几步就可以到家了,可我在那个台阶口站了很久,直到她消失在拐弯处,再也看不见。

因着终日操劳,这里的女性都显老,想着她应该有七十多了吧,看着倒有八十岁。我虽然知道人应该有用地活到老,将自己的价值毫无保留地挥散出去,这一生才算有意义,然而看到这幅景象,我流泪了。

孟子对梁惠王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后再看这张照片,见老人立于台阶如立于崖边,还是心疼不已,每每红了眼眶,只在心中暗祷,愿祖国昌盛,老者安泰。

这些从女儿时就惯于操劳的老太太,先是心疼父母,后又心疼丈夫,再后来心疼儿子,一生都在怜惜别人,却忘了疼惜自己。看见她们落了头发的双鬓,露着牙床的嘴巴,满是褶子的双手,矮小瘦黑的身躯,还有高高升起的驼背,我总是沉默,女人不容易呢,永远那么不容易。

相关文章

  • 【支教那些事儿】(十三)老人城

    打工潮让留守的妇女等到人老珠黄,也让孤独的老人等到年迈齿稀。上下班的路上经常能见到老人,年轻人都外出了,有时白发苍...

  • 支教那些事儿

    今天听了张晓玲老师课,对支教教师有个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前以为去了,签合同了去上课就行了!原来去支教还有很多的准备,...

  • 支教那些事儿

    好久之前,看完关于支教的纪录片潸然泪下,那些孩子渴求的眼神牵扯着心,于是有了去支教的念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搁置着。...

  • 支教那些事儿

    暑假一开始就意味着大一这一年的落幕,虽然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以前不曾见识或期待很久的事情,但是和暑假随之走来的“三下乡...

  • 【支教那些事儿】(三十三)深山的美食

    勤快的双脚踩出生活的坦途,大集上的许多吃食都需要山民翻山越岭去寻找,每一株每一把都浸透了劳动的汗水与血水。 春秋时...

  • 支教那些事儿之感于支教

    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天上的星星和人心深处的真实 ——康德 昨天,市日报的记者过来做专访,谈话的过程中,她问了我,什么...

  • 支教的那些事儿

    清明去了湖南娄底上团村支教,那是一个我未见过的山沟沟,比我想象的偏远,进村的路是几十里山路,十八弯,一路颠簸...

  • 支教的那些事儿

    很久以前就有支教的梦想。想去做些什么…这次十里社区支教,虽然是短短的两小时,但是初见相识的触动很大。也算圆了支教梦...

  • 【支教那些事儿】(二十三)神圣的使命

    很多次面对这样的场景都忍不住红了眼眶,甚至车行山中,山坳里突然飘出一面国旗,继而看见小小的操场上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孩...

  • 【支教那些事儿】(十二)米粉阿姨

    常常去吃粉的那家摊子,夫妻两个守着,因为做的地道,生意一直很好。走过去一照面,阿姨就打招呼“老师,你来了”,圆圆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支教那些事儿】(十三)老人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fe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