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闻道。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以让人为其而死?
孔子真正的学问精神是讲“仁”,但他的根基则在于“道”。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学问的四大原则。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
同样一个“道”字,用处不同,有时“道”代表形而上,就是所谓的本体,属于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是指人生宇宙万有最初的那个本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那个本体。“可道”说可以用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把它假设说明。“非常道”,但毕竟不是平常的假设可以表达得出。就在这两句话中,三个同样的“道”,意义都不同。
所以“道”有时表示形而上的本体,有时表示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如治道。又如《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因为军事思想是很灵活的,用兵是不厌其诈的,一切为了打胜仗,这个“道”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又完全是两回事。还有时是指道路的道,一条路叫作道。有时又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
那么孔子在这里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那个道,还是形而下的那个心性的法则呢?无法定论,我们暂且理解为: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里这个“道”是指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或者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无莫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呢?“义之与比”,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的就不做,以义作比对。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在这里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他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干了。古时的土地,相当于现在的财富,现在也一样,有地就有钱。有钱就是好的,小人想的都是财富、利益。
“君子怀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门锁一样,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锁是没有用的。法律也一样,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础,才能补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怀思福惠。
中国过去商场上有句话:“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蚀本的生意没人做。”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孔子是说明仁义之道。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又补充一句: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个“放”, 就是开展、放任。一个人基于利害而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对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则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