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学习、教育哲思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八)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八)

作者: 王少明wsm | 来源:发表于2019-11-14 18:48 被阅读0次

文/王少明

对于读书的方法,尽管自己读书的数量有限、读书的心得很有限,但是终归还是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不免先将这些想法记述下来,在随着读书的过程进行修正和补充,这样也有利于促进读书和心得。

一个最大的感悟就是读书就要读原著,尤其是经典的古文著作,这些作品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时代的印记,它们大多耗费了作者毕生的经历,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切不可简单的认为,我们今人所了解的东西更多,所知道的更多,古人的很多东西便是过了时的。我们翻开那些古圣先贤的著作,有很多的话无不是说到我们的心里去,哪有什么过时这一说呢,对于人心灵上的探索,对于人的情感又能有多少的变化呢。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唯有文学经典让我们能够与先哲对话,聆听教诲,涵养心灵。

1.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也许不会是轻松的,犹如爬山一样,总归要不停的攀爬,没有道路的时候,要在杂草甚或荆棘中前行,必得在一程又一程的艰辛和汗水之后,才会有所体会和所得。

快餐式阅读和浅阅读以及碎片化阅读,是和深阅读的效果不一样的,或者是否可以说深度阅读才可称得上是读书,而报刊杂志等的阅读大多是浅阅读,只能是了解一些信息或是娱乐了。

如何来理解报纸、杂志等的阅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阅读,新闻事件每天都在变化,大多也只是将这样的事件报道出来,让大家知晓,也就是人们大多停留在了解和知道的阶段,况且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就是再新的新闻,加以时日也就是成了旧闻,那些热点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不再是焦点和热点,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一直去追逐这些日日更新的热点焦点。

倒不如将这样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或是古典著作等等,这些经历时间检验,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作品,可谓是人类思想之精华,而且是与人的心灵以及情感息息相关,不存在过时或是落伍这一说。

这就是我们现在去读孔孟、老庄的著作,也能从中感受到很多关于人生的真谛,也就是人的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很多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因此我们才能在读书的时候,仿佛是与古圣先贤爱交流,才能吸收消化他们在几千年前思考过的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情感的思想。

当然,这样的阅读又如同踮起脚尖才能够到树上的果实一样,树尖上的果实往往更成熟更甜,但是想品尝这样的果实却没那么容易,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2.经典作品细细读

经典古籍也许是大部头的书籍,连篇累牍;也许是古文原著,不容易理解,需要工具书的帮助才能更好的理解,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都是值得的。唯有如此,这样的阅读才原汁原味,才能距离真正的阅读更近。

近几年来,自己所购入的书籍,古典文学著作也占有三分之一,诸如孔孟、老庄等著作,《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以及其他古典名著,还有王夫之的《船山遗书》共15册,王阳明文集、诗词集等等,对于这些大部头的书,读来并非易事,二十五史买的是繁体竖排版,在阅读的时候,无形的增加了难度,识得繁体字,还得将古文自行翻译过来,阅读的速度就大大的减缓,当然对于这样记载历史的著作,大多通读即可。

对于王阳明的《传习录》等著作,通读、翻译是没问题,但是更多的是在读书的时候,加以思考,边读书,便历届,边做笔记。也就是每次读书,都会有新的体会,这本书就读了数遍,有的段落也自然而然的能背诵,饶是如此,还是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加深理解,这样的书,真可称为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了。

要加深对于一本《传习录》理解,也少不了去读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以及解读思想的书,但是最后发现,他人的解读就是他人的,唯有自己亲自去阅读,思考,自己解读多少,才能掌握多少,也就是自我的认识和自己的思考及理解程度是成正比的,而且自己所理解掌握的,又极容易去付诸实践,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原著,少读解读的书籍,且不说解读的书籍全面、正确与否,单就是解读的书籍里面掺杂了更多是今天作者的观点,有的切中题意,有的偏离了古人的意思。

当然有一点就是今人的结合了今天的现实,而且易于人们的理解,饶是如此,也不能用阅读解读的书籍代替原著。

3有的文学作品可通读

而斜倚床前,沉浸在小说中的阅读,只能称之为浅阅读了,自己之前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进行浅阅读,自觉浪费了很多的时光。阅读经典一定要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备好工具书,甚或纸笔,动脑动心的阅读,如同进行体力劳动或是跑步一样,先是疲劳艰辛,过后就是酣畅淋漓的爽快。

木心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坐在书桌前亦如坐在钢琴前”。

有一位作家也说过大致这样的话,要想在书中有所得,一定要培养好与椅子的感情。

只有能坐的住,才能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但也不是形同枯槁,动静结合,才是恰到好处。久坐之人,一定要有几项有氧的运动爱好,诸如跑步、打球等等,方能方能缓解疲劳,带来新的动力。

以前对于古汉语的文章,读起来总是吃力,大概是古汉语的储备量不足吧。后来就经常的抱着一本古汉语词典,没事就翻阅起来,某一个的几种解释,上面大多有诗句或是经典语句的注释,便于理解和记忆。

经常的浏览也就能留有印象,读文章时自然就能学以致用。随着阅读古汉语著作的阅读量的加大,也就觉得更有趣味,读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吃力了。

于是入手《资治通鉴》、《三国志》以及一些明清的小品文等,至于《二十五史》购入了其中的恶一部分,古籍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版,读来相对吃力,但是却有所得,这些书足够看上一阵子的了。

4.贵在经常

阅读就要有平常心,既无关处境,也无关数量,更不是提高某种能力,就是让自己心有所属,精神有所寄托,时光过的更充实。

这样的阅读无疑是对人的身心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切不可抱着功力的心态,一定要从阅读中迅速的获得什么;也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期的阅读正如同健康的饮食一样,经历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三年五载没有多大的改变,可是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终究会有丰硕的收获。

杨绛曾说过这样的话:

“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阅读并不能代替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只能是更好的理解和感悟这个身处的世界。阅读丈量世界,这句话多么的形象。

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的空间狭小、生活模式单一,那你一定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书,阅读能让你能更好的领悟丰富多彩的世界。

(2019.01初稿,2019.11修改)

相关文章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八)

    文/王少明 对于读书的方法,尽管自己读书的数量有限、读书的心得很有限,但是终归还是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不免先将...

  • 文学随笔:关于人生(八)

    文/王少明 对于人的个体的消亡,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肉体毁灭。而死亡对于人们来说并不孤单,因为人都是要面临着死亡的...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三)

    文/王少明 如何选择书籍 读书到底有何用,抱着有用之心来读可能变得无用,以无用之心来读或许就会变得有用。以有用之心...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二)

    文/王少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读书,无论对于那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 在今天物质...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一)

    王少明/文 引言: 坐在书桌前亦如坐在钢琴前文字是跳动的音符共鸣就是最好的乐曲 翻开书本触摸文字从那古老的语言中感...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六)

    文/王少明 1.枕上、马上、厕上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七)

    文/王少明 1.时间的利用 而在今天,人们的时间更加零碎,更加缺少大块的时间。且不说做文章,单是读书都觉得没有时间...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四)

    王少明/图文 1.书房一隅 爱好读书之人,大多都有自己的书房,无论是在乡间僻野还是在车水马龙的闹市,有了这样的一个...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五)

    王少明/图文 1.培养与书房和书桌的感情 大概三年前,我培养了与书房和书桌的感情,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就是在书桌前度过...

  • 文学随笔:关于读书(九)

    文/王少明 1.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 王守仁的这句话颇有道理,有源之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随笔:关于读书(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cd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