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
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所讲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道理一样的。所以发展下来,唐宋以后的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所以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够尽忠。

中国文化把孝道看得很严重,对于家庭教育来讲,素来就以“忠孝传家”为标榜。中国以农立国,有一个文化精神与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国的宗法社会。三代以后,由宗法社会,才产生了周代的封建。封建,是由宗法形成的。因为宗法的社会,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汉以后,又由宗法的社会变成家族的社会。
“孝”这个字,是人情世故的扩充,把中国这个孝字,在政治上提倡实行而蔚为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都是“以孝治天下”。我们看历朝大臣,凡是为了国家的大问题上奏议,或是为了爱护老百姓的问题所上的奏议,很多都有“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话。就是先拿“孝”这个大帽子往皇帝头上一戴,然后该“如何如何”提出建议,这是我们看到中国文化提倡孝的好处、优点。所以,中国的孝道精神就这么一直传下来了。
当然,有人说“孝”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种统治工具。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其反面的危害,“孝”对人类的和谐与幸福生活,其正面意义还是大的,这点我们必须承认。

现代都在高谈重新恢复传统文化,探讨什么传统文化与管理,兴起了国学热。我觉得还是在玩头脑游戏,玩智力游戏,卖弄文化与水平,没有从心地上下功夫。都是一些人表现自己修养高,自己文化好,懂得国学,会古文,这些有什么大用?真正要恢复传统文化,我个人觉得还是要从“孝”字上下功夫,从各个层面把“孝”字这个课题做足、做大。纯化社会人心,关键还是在此一举。否则高谈阔论,最后的效果只是增加了一些吹牛的资本而已,对人心的普遍改正,对社会风俗的纯化,并未起到广泛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