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已经梦见被抽到读书分享。我这人,还是遇到一点事有点小紧张,特别是未知的事件。
一大早,看到班长在科研骨干群里的@全体人:
@所有人 各位老师,明天的读书分享还有惊喜等着大家,一定不要错过了。每次分享之后会邀请我们群里的老师参与评分,评分的人数会折算成红包金额, 这一轮有一个人评分,就折合2块钱,如果这一轮有20个人打了分,就折合40块钱,这边就发40块钱红包出来抢,如果有30个人打分 ,就折合60的红包发出来抢 ,每一轮的红包上限是80元 如果人数超过40 还是发80。红包全部由徐教授倾情赞助,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真有意思,用这样的方式来刺激参与评价,还是可以的。那么读书分享的人呢?文件说:抽签进行,每人都需要准备PPT,8分钟的分享。应对这种随机事件的唯一办法就是做好准备,才不会临时慌乱。
会不会被抽到呢?看天意吧。虽然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学习了如何用手机共享屏幕。
幸得有一上午抽离学校的时间,才能投入到读书分享中来。若是在学校,定然不能全神贯注。
今天的李老师非常可爱,握着一把姓名签,谁分享抽一次,谁提问抽一次。若抽到不在,理解为没有参与学习。想到这两天课堂上的抽签提问,孩子们是不是也保持着如我一样的兴奋与期待,那种既怕又渴望的心情,是参与的最大动力。
第一位,分享《学力经济学》,提出了几个有意思的问题:物质奖励,可不可行?给予孩子金钱奖励,真的不好吗?等。如果用经济的观点来研究这些奖赏方式的话,应该也只是一个结论,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如果在分享中加进案例,或者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相关联,可能效果会更好。然后随机抽人提问,在线打分,导师发红包,我收入2.55元。
第二位,分享《诗歌朗诵艺术实践》,从七个方面介绍了诗歌朗诵艺术培养的方面,对于一个非语文老师来说,至少知道了有比如审美、表演、组织功能、语文活动、习得等这些途径。还是缺乏了案例,以及与自己对话的展现。抽人提问,我们打分,导师发红包,我收入4.65元。
第三位,分享《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这是余文森教授的。听了他的分享,让我有想要去阅读的冲动,主要是这本书的架构和当下的课堂追求是匹配的。当然,如果能有学科特色的案例分享,就更好。抽人提问,我们打分,导师发红包,我收入0.77元。
第四位,分享“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以让学生阅读《艾青诗选》为主题,介绍了他的做法。我有些纳闷:我们不是读书分享吗?是以你阅读一本书的分享,而是不是教学生阅读一本书的分享。也许,我又有些窄化吧。抽人提问,我们打分,导师发红包,我收入5.11元。
第五位,分享《刻意练习》。这本书我刚好读过,但还没有读得很透彻。分享人从什么是刻意训练、刻意训练有哪些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刻意训练这三个方面展开,有自己的梳理与观点。比如我们应该从舒适区到达学习区,再到达恐慌区,之后又到达舒适区。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抽人提问,我们打分,导师发红包,我收入2.98元。
彼时已经11点15分,我在我们小组群里说:“我们组好安全。”一位至今为止抽到的10位,我们组只有一位提问的人。而最后分享的人一人已经抽取,还缺一人。
第六位,分享“《文献综述》的苦与乐”。这是科研班里配套的书目,她从书的框架说起,聚焦其中的一个板块,展示自己的所做所思(在电子表格里的摘录、列导图和对话)。她这是下了功夫的,因为好些读书基本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环节,而这种下深水的读书方法恰恰是我们最缺乏的,也是最应该倡导的。她说自己用了最笨的方法。抽人,抽人,可爱的李老师抽中的是我。当她问欧老师在线吗?我忙打开我的麦克风:啊,我在。我的反应那真的是很迅速的。然后打开摄像头,故作镇静地进行提问。我记得我好像是这么说的:
感谢白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阅读的范本,她说她笨,其实我觉得做科研需要这些实在的笨办法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可以这样说——笨就对了,笨就好了。我最近在学习知性阅读,有四个步骤:摘录、列框架、批注和与自己的生命对话。可以说,白老师今天展示的阅读体现了知性阅读的这四个步骤,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的问题呢,想问一下白老师,在最后一步的时候如何与自己的生命对话做到尽善尽美呢?(话一说出口,才知道自己问了一个原本并不想问的问题,并且居然还提了一个较为满的问题)。
不过,白老师诚实地分享了她的思考:不断地思考,可能就会和你的某个点发生关联,就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又回应白老师:问题提得有些满,应该是走在尽善尽美的路上。一个保持不断思考的人,就可以保持一种深度的对话吧。
打分,导师发红包,我收入3.03元。
我们小组的亲们纷纷截图,说我今天好漂亮,家里好漂亮,表现得也好棒。其实,我是开了美颜功能,也开了一个虚拟背景。如果再认真一些,我可能会更棒,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在梳理前面的所得。
第七位,分享。因为是边听边出去吃饭,所以听得不是很认真。但是打分我是认真的,红包收入2.03元。
当然,导师的价值并不只在于发红包,红包只是物质刺激,还是要有精神追求的。每次提问环节,导师都会抛出他的问题或者他的一些看法,甚至一些做法。比如关于课程改革与考试研究,考试研究的速度明显低于课程改革研究的速度,需要我们去经历;他的阅读行迹,那简直是膜拜,用的一个叫“one note”的软件,从一级指标到最后的详细分支内容,有摘录,有框架,有批注,有对话,分别用了不同颜色的字体。到结束时,导师强调了阅读的方法,要边读边写,关联自己。
活动结束,我们小组无一人抽到作为分享人。有位亲说:“如果你是认真做了准备的,是不是有些失落呢?”于我而言,并不存在什么失落。关键是今天的这种分享会的方式,的确刺激了我们全程参与。这是参加科研培训,我参加得最认真的一次,哈哈。
这样的方式,可以少部分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可以少部分移植到自己的阅读中去,算是我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