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许久。
首先要明确一点,上述问题有个前提——你不是做历史研究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历史学家不会思考历史的价值,只是一般来说,历史学者和普通人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历史是他的饭碗,就如同厨师要炒菜一样。无论炒菜这份工作有没有用,厨师都要干下去,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便是如此。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历史没有切实的用处,那么放弃历史自然是一项“明智”的选择。
所以,普通人为什么要读历史呢?
二
最常见的说法是,读史使人明智。
这句话听起来不错,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我们读了许多历史,知道了那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后,自然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中更好地生活。
这就如同武侠世界里,凭白多了一甲子内功一样,无疑会比别人多了一个先发优势,甚至可以自此横行江湖。
口号很不错,不过坦白讲,我自问虽然读书不多,但历史书倒也看过几本,可我怎么翻遍口袋,也看不到人生智慧藏在哪呢?
更普遍的,读历史的人那么多,你真的见到他们有谁因此更加“明智”了吗?
此外,讲历史的节目很多。
百家讲坛节目不用多说,各个互联网平台上,关于历史类的文字、视频、音频节目数不胜数。
可听来听去,要么是秘史趣闻、故事大全之流,要么是村长级的帝王权术,诸如老谋子司马懿一类。
前者是娱乐,后者是误导,不仅与知识无关,更与智慧绝缘,哪来的读史明智?
所以,一段时间内,我挺困惑。直到在网络上,我重新看到台湾学者吕世浩讲解的《史记》课程。
三
吕世浩的课程我之前看过,但不久便放弃了。原因挺简单:
我们都知道,《史记》中有许多史料上的错误,同时又夹杂着大量的私人情感,所以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
然而,吕世浩虽然一直强调思辨精神,可是在讲历史时,本人却对书中的史料丝毫不予质疑,几乎把所有的内容都当做是完全正确的去对待。
这自然是我无法接受的,放弃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最近,无意之间我又点开了他的讲课视频,听了几分钟后,突然心生感悟:原来是我之前犯了错误。
怎么讲?
无论是读书还是交朋友,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书本的错误处,或者朋友的缺点上,但这种精力分配给我们带不了有益的帮助。
看吕世浩的视频也是一样,我之前太过注重讲课内容的正确与否,却忽略了他所提出的历史该怎么读的问题,而这其实才是课程真正的精华。
简单来说,历史有没有用,取决于你是否采取了“有用”的方法去读。什么方法才有用?四个字:精读、勤思。
四
现代社会,人人都有焦虑症。表现在读书上,便是各种读书方法层出不穷,阅读的数量和效率成了关键。
这里的前提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大爆炸,每天都有各种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在产生,如果跟不上,呵呵,优胜劣汰的法则正在冲你微笑。
但其实一切都是泡影:爆炸的不过是各种五花八门的资讯,真正具有思想深度的知识哪有那么多?
最简单的一个论据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会一年出一本书吗?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只有一两本著作问世罢了。
所以,读书广泛或许没有错,但核心还在精,这就是很多人强调读书要读经典的原因。
历史书自然也不例外。由是,经典史书不仅要读,而且更要精读。
除了精读,勤思也是关键。不思考,书还是书,与你无关,充其量是脑海中多了一些历史事件而已。这当然也没用。
怎么思?
你必须动用个人过往全部的经验,以及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去进行代入式的思考: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他为什么要那么做?假如是我,我又该怎么做?
鉴于此,我打算重新阅读《三国志》,采用的方式便是上述的四字心法。
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ps 本打算只写个两三百字,却不知不觉整出这一摊。最后一句话,送与大家共勉:大脑就如顽石,需要时时琢磨,方成美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