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结婚的是你,不是你爸妈”

作者: 婉xi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10:07 被阅读1636次
“和我结婚的是你,不是你爸妈”

文/婉兮

1

王小妮作为一枚已婚妇女的烦恼,至少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婆婆的多管闲事。婆婆是小学教师,大半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教小毛孩子学做人学做事,时常有好为人师的冲动。

开始讲好是分开住的,可不甘寂寞的婆婆三天两头地上门来视察指导,生怕两个年轻人的日子过不好。

王小妮做的是销售,婆婆认为不稳定,所以一逮着空便敦敦教诲:“还是体制内好,趁着年轻赶紧去考公务员!”

平日里的唠叨就更不用说了,要节约水电、要早点生孩子、要把一颗心收回来,踏踏实实地扑在家务上。

王小妮烦不胜烦,但本着尊重差异和息事宁人的原则,总是随口哼噶两声应付过去。可孩子出生后,婆婆名正言顺地住了进来,一老一少两个女人的矛盾开始全面爆发。

那一次,导火索只是一件外套。

已是初夏时分,晚饭时王小妮看到小家伙额头冒汗,便打算给他脱掉了小棉衣。婆婆赶忙上前阻止:“这样会受寒感冒的!”

王小妮解释:“这样捂着未见得就是对孩子好,育儿书上说……”

“说个啥?说个啥?”婆婆双手护住孙子,声音瞬间高了八度,“我带大了一儿一女一个外孙女,教育也搞了大半辈子,难道经验不比书管用?”

当时的王小妮正处于低潮期,见婆婆如此强势蛮横,新仇旧恨忽然就有点刹不住。她啪一声摔了筷子:“跟我结婚的是你儿子,不是你!凭什么一直指指点点?”

战火一点就熊熊燃起来了,婆婆委屈地哭天喊地,抽噎着问儿子:“我只是想为你们尽点力,难道爱也错了吗?”

爱并没有错,错的是毫无界限感与分寸感。

父母介入太多的婚姻,注定会问题重重,因为这种做法,会从根本上破坏新生家庭的平衡与生长。

2

看过这么一句话:“你若是受了委屈,请不要告诉你的父母,因为你终有一天会原谅ta,但你的父母不会。”

当然,这里的委屈不伤及根本,也不触犯原则,充其量就是家家户户过日子都会遇见的那些磕磕碰碰。毕竟相爱容易相处难,再恩爱的夫妻,一辈子也会有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但如果,你的父母正好瞥见了你那一刻的眼泪呢?

心疼自然少不了,怨气和怒气更少不了。前者对你,后者对你的另一半。

护犊子几乎是天下父母的通病,那份爱子心切视女如命,容不得别人一丝一毫的怠慢和委屈。

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女孩,总喜欢娇嗔着对母亲数落老公的缺点。比如爱打游戏、不讲卫生、抽烟喝酒……

本来也不算大问题,闺蜜间也少不了这样的吐槽。开始的时候,妈妈也劝她以和为贵。但渐渐的,她发现妈妈提起女婿来,也由春风满面变成了数九寒天,老公也不爱跟她回娘家了。

她百思不得其解。某次与丈夫开诚布公,才明白妈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女婿放在了敌对面,转而向妈妈求证,却发现罪魁祸首竟然就是自己的无心之语。

长辈一旦牵扯进了夫妻矛盾,问题就由两个人扩展到了三个家庭,性质也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若遇上顽固不明事理的老人,矛盾就可能激化为冲突。

爱人和父母的立场是因你而统一起来的,自然也会因你而对立、甚至破裂。

到了这一步,婚姻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不轻易向任何一方的父母告状,也是已婚男女的基本修养。

3

中国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他们的焦虑烦忧,几乎贯穿为人父母后的整个余生。

儿女单身时,他们四处奔走,嘴上念着心里想着,孩子成家了,我就解脱了;

儿女成家了,他们的一颗心又系在小家庭的饥寒冷暖和欢喜悲忧上,总忍不住要去小两口的生活里巡视指点,唠唠叨叨。

底色是爱,但也掺杂着无法宣之于口的掌控欲和操纵欲。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其著作《巨婴国》里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巨婴的一大心理特征就是‘共生’,这意味着没有界限。所以中国的很多小家庭乐于啃老,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老人也喜欢干涉子女的生活。”

所以,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喜欢以爱之名,在家庭内部行驶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和任免权。

《双面胶》里的东北婆婆,一门心思要改造上海儿媳,试图把媳妇调教成任劳任怨当牛做马的另一个自己。

她从家务分配入手、然后批评消费习惯、干预生育计划、介入夫妻感情,把儿子的婚姻闹到鸡飞狗跳,最终导致家破人亡。

电视剧夸大了的矛盾冲突,其实都能在现实中一一找到对应。

大部分婆媳失和、女婿难当,根源都在于长辈超出范围的指指点点和横加干涉。

4

世界银行曾做过一份关于中国婚姻的政策研究报告。

他们比较了六千多对中国城乡夫妻的状况后发现,比起子女自己作主的婚姻,父母插手的婚姻和谐度低、争执也更多。

思维观念和生活模式迥异必然导致碰撞,婚姻有时就是个易碎品,碰一下撞一下,就轻飘飘地散了架。

作家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身影渐行渐远。”

人世间的大部分缘分都指向相聚,唯有这浓浓的血脉之情意味着分离。所以父爱和母爱,都将成为一场得体的退出。

退出儿女的婚姻与家庭,并不意味着退出他们的生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最佳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炖个鸡汤,端到孩子家时刚好能喝,近了太烫,远了太凉。

所谓的拎得清看得透,也无非是洞悉了生命个体的成长规律,将人生的选择权与主动权都归还给个体本身。因为父母终将离去,子女终将成熟。放手,其实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负责。

人们之所以把结婚称为“成家”,是因为婚姻中的两个人要脱离原生家庭而组建再生家庭。

结婚这回事,就是把一对年轻男女推进“家庭”这个大熔炉,用爱做燃料、以生活为锻造,炼就两个人经营人生、创造幸福的意识和能力。

这就是婚姻最本质的意义。

记住,幸福度高的婚姻,父母参与度都很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老故事一刘:那个我是和你儿子结婚、
    不是和你结婚,你凭什么指指点点。这句话精辟
  • 懒鱼:出现这种情况男方有很大问题,一旦男方情商高会做人或者够有主见,两个女人都会歇菜~
  • 一缕光茫:中国式婆婆!
  • Joyce0215:@图虫摄影达人王文超 你有看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吗?就开始猜测别人了?第一,作者要表达的是婆媳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主要是“界限”问题,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要管。你扯到金钱上去本来就是你自己的理解。第二,你说的为什么要改变这种问题一出来就注定了我们立场不同。要争论的话题就是该不该“管”。第三,我爸妈两年前就已经没有给我打钱,就算他们供养我的时候他们也是听取我意见的父母。我只是单纯的探讨这个话题。最后你看待问题目光过于短浅没有探讨的意义,正因为你这样的理解让这个社会问题久久得不到缓解。
    e3b7c16af80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不要随便去评论别人的观点 这点非常让人厌恶
  • Lion_Liu: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喜欢以爱之名,在家庭内部行驶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和任免权。
    后宫不得干政:stuck_out_tongue:
    婉xi:@Lion_Liu 哈哈,就管管后宫那些事儿
  • 张小黑啊:写的有道理,可惜婚姻仍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现在,哎!
  • e3b7c16af801:很多问题因为住在一起造成的 那就选择分开。这里面又涉及到了很多现实和经济问题 说句实话别说90后了 很多80后都没有经济独立 就是说拿每个月的工资根本应付不了生活开销 父母在后面帮忙 事无巨细地解决问题。这是很多家庭的情况。说难听一点 很多时候讨厌父母干涉 很简单啊你离开自己住就是了 别让父母再操心了 事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几千块钱的工资 想想都明白了 父母哪放心得下啊 自己够不够吃都是问题 ,中国今天80后到了三十来岁 很多问题已经开始凸显了 特别明显 .
    e3b7c16af801:@Joyce0215 你要去享受被管 这样父母还可以给你钱 哈哈
    e3b7c16af801:@Joyce0215 为什么要改变?
    Joyce0215:@图虫摄影达人王文超 你只是从假设可以经济独立开始分析而已,但是父母以长辈自居的姿态不消失,即使经济独立父母爱管事的态度不见得会改变
  • Joyce0215:我认为只有到了80、90的女人当了长辈才有可能改变不干涉孩子家庭的父母吧,现在要父母放手不管太难了
    e3b7c16af801:@Joyce0215 首先很多人根本没办法在经济上独立 单说这一点就够了
    8efb8d317093:@Joyce0215 九零后孩子大了也不一定能改掉这毛病。
    婉xi:@Joyce0215 是的,最难改的是认知和观念
  • 小熊维维:写的挺好
  • 大同作文韩老师:写的真在理,语言干脆利落😄
    婉xi:@韩妈手记 谢谢😀

本文标题:“和我结婚的是你,不是你爸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du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