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
巴蜀两国互相攻伐,并同时向秦国求援,秦惠文王想要出兵讨伐蜀国,但又顾虑重重,担心蜀中山道险峻难行的同时,又怕韩国可能会趁秦国出兵伐蜀时来犯秦国,故一直犹豫不决。司马错(秦名将,太史公八世祖)建议秦王仍然出兵伐蜀,张仪却说:“我们这次不如去征讨韩国。”秦王道:“愿闻其详。”
张仪接着说道:“我国应该与魏楚两国亲善结盟,然后出兵三川(黄河、伊水、洛水)一带,并攻取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宜阳(今洛阳市宜阳县),兵陈二周(东、西周国)王都之郊,夺周室九鼎,挟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不敢不从,这才是秦国称王的大业。臣听人说,想要博取名声的,应该去朝廷做官。想要赚取金钱的,应该去集市做买卖。现在那三川一带和周朝王室,就好比这天下最大的朝廷和集市,我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要纠缠于远方那两个戎狄小族的争斗,这与帝王之业的理念可相去甚远啊!”
司马错反驳道:“你说的不对。臣也听说,想要使国家富强的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的必须先让老百姓们富庶起来,想要成就帝王大业的则必须先树立起德望。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我们秦国还是地小民贫,所以臣建议应该从容易之事做起(先秦版的攻取之道 从易者始)。蜀乃西南边陲小国,向为各戎狄的首领,而其却如同夏桀商纣一般,政治混乱民心不附。若秦国大军攻入蜀地,那就像狼闯入了羊群一样。夺他土地,拓我秦国疆土,夺他财货,富我国内百姓。这样在我们的军队不出现大规模的伤亡的情况下,就可使蜀国屈服。而吞并掉这样一个国家,既能获取实际的利益,也可得一个除暴安良的美名,这样我们便是名利双收了。而我们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的,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只会留下恶名,却得不到实际利益。背负不忠不义的名声,去攻打天下诸国最不愿攻占的地方。请让臣详细分析下其中的原因,周王室为天下共主。而齐国,是韩国的友邦。周自知失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三川一带的领土,那么这两国将会齐心合力,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会立刻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达成和解,周王室还可能会不惜把九鼎送给楚国,韩国会割让给魏国土地,以求共同抵抗我们秦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发兵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
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蜀国全境,降蜀王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蜀国被秦国吞并后,秦国的国力更加强盛富庶,继而开始轻视起周边诸国。
结语:战国乱世,以利为先,谁能以最小的损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的人,即为赢家。而张仪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论调(被无数后人学去过)虽也不错,但以当时的形势来看,不可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