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严肃码匠圈读书让生活美好
胡适与鲁迅,你喜欢哪一个?

胡适与鲁迅,你喜欢哪一个?

作者: 江寒园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22:00 被阅读373次

    凭记忆随手写的,手边没材料,不作为正式的文章,只是随便聊聊。

    一、先聊聊“我的朋友胡适之”

    在我陷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矛盾是,他教导我: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少年中二期堕入庄子的“无何有之乡”,常感不被人理解,大学后又陷入极端自由主义,胡适又告诉我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篇文章,这句话,都好似禅宗一棒,一直记忆至今,受益至今。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虽然是上世纪的文章,放到现下依然不过时,尤其是在当前仅因观点相左而口诛笔伐、党同伐异的网络时代。

    再说即便要网络论战,大概还是要向他们学习。

    先生鲁迅,笔墨如剑,一生文章论战百千发,对黑暗官僚与御用文人,嬉笑怒骂,刀刀见血,斩敌于马下,痛快淋漓。

    胡适好似得道高僧,有十分的修养,别人骂我,我也不恼。骂得不得体,我反倒替你着急:

    “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胡适之是温和且坚持的,朱文长《海涛集》记载一次国难当头的集会——

    “苦口婆心,终其演讲,这些年轻人一直再给他当面难堪,而他始终保持这热心诚恳、恺涕慈祥的声音态度。”

    再说清末民国几次大战的主战主和问题,当时几乎是人人主战,谁主和谁就是汉奸(很像明朝时期,主要是因为中国历史包袱太重了)。这个时候舆情沸腾,群众暴力是很恐怖的,但是胡适依然勇敢坚持自己思考得出的意见。

    王敖在《胡适与我》中记载:

    “中日甲午战争那一次,所有‘狂热主义者’,不管打得过打不过日本,一律主战。主战是时髦,谁不主战谁就是汉奸。李鸿章深通大势,力持慎重,知道战而不胜,倒霉的是自己国家。但举国滔滔,非战不可,李鸿章只好战,结果赔款割地,赔了台湾。

    多少人以爱国之名,行祸国之实,但他们绝不反省,他们只会骂人汉奸。李鸿章是汉奸,胡适是汉奸,爱国得爱的跟他们一样,才不是汉奸。”

    2、

    青少年时期,仅在读书上对我三观成型有重大影响的除了庄子,大概就是胡适了。他以他的言行教诲我做一个谦谦君子,要宽和,要温厚,别人骂你也不必恼火,要学会容忍不同意见。

    他是永远微笑着的胡适之。

    上世纪初的文坛,胡适是少有的能左右当时政局的文人。人人都称“我的朋友胡适之”。

    他在学术上的地位并不能比得上陈寅恪他们,思想一点也不深奥。胡适写得都是最浅显的大白话,道理也不深,但就是能让人常温常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内忧外患,忧国之士希望中国赶快强起来。正巧赶上世界的独裁浪潮,墨索里尼,希特勒,奥国的陶尔斐斯,苏俄的斯大林,甚至美国推行新政的罗斯福……新式独裁弥漫整个世界。于是一些知识分子,其中很多都有深厚的英美民主教育基础如蒋廷黻、吴景超等,也纷纷宣言要独裁。

    胡适反对认为中国现在经验不够,还很幼稚,近十年出现的新式独裁是研究院式的政治,是为更高级的制度,需要大批专业的人才专业管理,并提出了三条反对的理由。他反对蒋廷黻、吴景超等人鼓吹的独裁现在实行的专制独裁“一定是那残民以逞的旧式独裁。”

    蒋介石要连任,胡适偏要不识时务,逆其锋芒,以华盛顿类比,对蒋介石提出告诫。

    相比之下,钱穆就差得多了。(余杰有一篇《我来剥钱穆的皮》)

    胡适一生所追求的民主并不为人理解和支持,也包括他的几个学生。

    胡适早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后来转学哲学,师从杜威,信仰白璧德,受到了专业的学术训练。

    他的几位学生如罗尔纲,顾颉刚后来各自在学术上青出于蓝,能有所成就,也都因胡适的治学方法而受益匪浅(顾颉刚《古史辨》里的基本思想就是跟胡适来回通信逐渐得出的)。

    胡适婚姻不算好,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有过留洋经历,思想进步,早年在老家父母亲为他们订的亲,回来基本都退了。或者重新找一个女青年。像鲁迅之于许广平。

    胡适本是有机会同江冬秀退婚的,在美留学期间也有过彼此钟意的人。但不同于其他进步人士,大概觉得这样不好,对不起她,终究没同他离婚。

    但从此一生受其所累。

    胡适要看书,江冬秀打麻将,声音嘈杂,胡适连文章都写不成。后来专门为她买了个房子,让他打麻将。

    胡适也同某个远房表妹情投意合(名字都记不确切),但并没有逾礼,后来江冬秀发觉,用剪刀对着自己的脖子(好像还是他们儿子的脖子),以死威逼。

    曾有过一张合照,胡适夫人江冬秀一人坐在太师椅上,胡适和两个儿子站在身后(家里地位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胡适也曾做“怕老婆”论,认为一个国家有怕老婆的人,这国家才有民主、进步的希望。

    胡适一生奖掖后进,为人慷慨,沈从文来京后就是胡适让他来中国公学做老师的(胡适当时是校长)。

    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聘为中国公学教师,张兆和便是其学生之一,沈从文一见倾心。其后连年累月的情书轰炸,张兆和去找当时的校长胡适理论,胡适反倒极力支持沈从文,更要为其做媒(中国好校长)。

    3、

    胡适鲁迅虽立场不一,但其内里是一致的。

    鲁迅曾骂胡适“能言鹦鹉毒于蛇”、“好向候门卖廉耻”,对此,胡适从不公开应战,后来鲁迅又对胡适的有过一句颇为中肯的评价:

    “胡适是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斗士。”

    而胡适呢?

    胡适有一次对周策纵说:

    “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鲁迅死后其文集出版,是胡适努力操持的。

    有某文坛宵小之辈写信给胡适,说些鲁迅的坏话。胡适回信劝诫。

    我们从主席对他们俩的类似评价,也足以证明胡适的那句评语,“鲁迅是我们的人。”

    上世纪批判胡适期间,毛泽东写信给胡适要他回来(毛泽东早年曾在北大图书馆做工作并旁听,可算是胡适的学生,还曾就某些问题有书信往来),告诉胡适,

    “我们批判的是你的思想,不是你的个人。”

    胡适回复:

    “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

    毛也是个明白人,对这两位也都看得很清:

    对鲁迅,鲁迅之子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中的一段话:

    “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罗稷南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大胆的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一个近乎悬念的寻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

    对胡适:

    “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50年代中期“讨胡战役”过后,毛泽东在怀仁堂宴请知识分子代表时也说:“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1951年,批判胡适,足足有八大本书,大概写得批判的人都没看完。胡适却都看完了,并且准备认真写信回复。

    其中有很多他当年的学生亲故,胡适为他们考虑,说他们大概也是迫不得已的。

    钱锺书出版《宋诗选注》的时候,胡适拿过来看了下,认为钱锺书这个本子做得不错,但有几首好的诗都没选上,甚是遗憾。其实因为当时国内的环境,钱锺书选诗的时候特地做过考量,能出版已是大幸。不过这也能看出他们两人的旧学功底和选词眼光。

    4、

    年轻学生如果感到迷茫,最好去读胡适之。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和建议。

    唐德刚写《胡适口述自传》,其间夹了自己的一句私货“凭良心说,胡适之可算得上是一位君子。”

    二、再说“先生鲁迅”

    一段时期内,我的文章笔法及文风受了些鲁迅先生影响。特地收集了些先生的话:

    人生的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当我沉默时,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文字非常地有节奏感,韵律感,多读几遍就能感觉到,加一字,减一字都不能。这样的文字,我之前只在阿城、汪曾祺他们笔下见过。古文功底深厚的人,白话文才能写得这么漂亮。

    虽然大多只有短短两句,但是非一般人不能写出。譬如这句,当我沉默时,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前半句谁都能写出来,当……时,我觉得……,但是后半句,非古文功底深厚,同时有旧学根底和西学渊源的不能写出。

    一般人怎么写:

    当我沉默时,我觉得充实,而当我讲话时,我觉得空虚。

    但鲁迅就是能写出非他不能写出的后半句。

    这期间虽然只有几字的差别,但实际是才学深浅,功底深厚的天差地别。

    在这里,先生的文字,与阿城对自己文字的评述是一致的,标点符号在这里主要不是作为语法上的功用,而是主要地在文字里充当节奏意义上的划分。(文章如何写出笔力?

    2、

    鲁迅说,一个也不宽恕。阿城后来质疑,这里面包不包括他自己。《写在<坟>后面》其实已经有过回答,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直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鲁迅身上有佛性,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悲悯于人间世的一切苦难。但也许把力气都花在了世间,反倒没有力气为自己解毒。真·偶像,学不来。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是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乃菩萨道也。

    但刘小枫老师不这么认为,在《拯救与逍遥》中,刘小枫赞扬卡夫卡,而贬斥鲁迅为“恶”,认为鲁迅“阴毒”,并否定了人们一般的看法——“为了救人而无法为自己解毒”。将其归因于少年时家道中落而引起的对这个世界的怨恨,认为鲁迅是为了所谓的“光明的未来”而作恶。.

    这个观点很多人都无法认同。包括当年北大的乐黛云老师在看过后,也并不同意书里对鲁迅的意见。

    3、

    鲁迅先生的《写在<坟>后面》每次读之都异常感动: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倘使并这个也没有,则就是我一个人也行。但现在我并不。因为,我还没有这样勇敢,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在这社会里。

    还有一种小缘故,先前也曾屡次声明,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厌倦了,要脱掉了的时候为止。

    如此直白地解剖自己,也袒露“我还没有这样勇敢,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

    带着些疲惫,但依然奋战。

    还有一点小傲娇,“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

    4、

    鲁迅是药,胡适是饭。

    陶方宣和梁启超曾分别对胡鲁、孔孟有过相似的精妙譬喻,也可从侧面映衬我前面的那个比喻:

    陶方宣:

    “胡适象饭,温暖、平和,有生之趣味与情谊;鲁迅象药,猛烈、尖锐,直指病灶。胡适是饭,米饭养人”,“鲁迅是药,药丸治病。一个人活着,离不开米饭也离不开药丸,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梁启超: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

    5、

    又想起胡适一则趣事:

    在徐志摩的《西湖日记》里提到过

    “……叔永介绍了汪精卫。一九一八年在南京船里曾经见过他一面,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适之说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

    胡适总是这么萌~

    还有汪精卫年轻时确实很帅,不,不应该说很帅,应该说,英姿勃发。

    年轻时的他,叫做,汪兆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雨阳共舞:不知道有多少人,默默的看着手机,翻着评论,而这一秒,你刚好看到我的评论,陌生人,你好,祝你幸福快乐!
      • 芬兰墨轩:两个都好,相比较而言,吃饭更是家常需要吧,所以站胡适。毛泽东通透!
      • 奶爸锐评:你的文字和认识,都很有深度,赞!
        我是巧手奶爸,刚刚在简书上完成了第四篇原创文,欢迎品读!谢谢。😊
      • 78543823a41a:胡适吧,感觉他就像一个可以包容一切的人。
      • 昨天还是今天:我感觉鲁迅的文章很厉害,语言幽默,标点符号用得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文标题:胡适与鲁迅,你喜欢哪一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bs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