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风语阁Lucky会员组国学经典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2-12-25 16:34 被阅读0次

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

镇江是江南名城,古称京口、润州。镇江临近长江入海口,江水奔涌,风景奇胜,白娘子水漫金山就在此地。

在清朝,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称为四大名寺。

依山而建的金山寺,从山脚到山顶,殿字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气势恢宏。

而金山寺之所能够闻名遐迩,不仅因为它独具匠心的建筑特点,还因为它独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因素。

金山寺历来就是佛教胜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庄严之下的那份神圣与静谧。

所以,有着“佛文化”支撑的金山寺,也一度成了江南的“名胜之最”。

而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更是让古时的文人墨客趋之如骛,继而留下了他们的墨宝。

1071年,苏轼因王安石拜相,自请外放,在开封前往杭州途中探访了镇江金山寺。

诗人登高远望,“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诗人虽满怀报国之志,却屡受挫折。夜里他远眺江水,江上闪烁的莹火似乎是江神给他以警示,让他不要再羁恋功名,早日回归宁静的故乡。江山险胜,但贯穿始终的却是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这是王安石旅途中夜宿金山寺看到的夜景,发人壮思和逸兴。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常时户外风波恶,祗得高僧静处看。”

这是才高志远——王令笔下的金山寺,是一片开阔静谧的景象,而风高浪大的时刻,大概只有寺里的高僧经余可见。


王令(1032年—1059年),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今河北大名人。

王令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任要职,父亲做过几年的郑州管城县主簿。

只可惜,王令命苦,五岁时,父母相继离世 ,从此开始了异常艰难的生活旅程。

16岁,开始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授徒为生。

20岁,朝廷诏天下贤士,王令因贫不应试,作《送穷文》以明志。

22岁时,王安石被召如京,途径高邮,王令赋《南山之田》求见,王安石读后大为赞赏,期望与其共创大业。

26岁,得王安石赏识,娶王安石妻妹,次年妻子有孕,这给王令孤寂贫困是生活带来了一丝安慰和甜蜜。

然,好景不长,这年他旧疾发作,王令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时年28岁。

王令一生四处漂泊,历尽人间冷暖,尽管他已经非常努力,但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打败。在生活与病痛的双重摧残之下,英年早逝。

王令的生命虽短暂,但他因刻苦好学而在诗文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却被世人所瞻仰。

王令的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影响较深,构思新奇,造语精辟,气势磅礴,意境奥衍。

自然,王令也成为诗坛上的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

当年,王令在镇江教书谋生,闲时到金山寺游览。

这天天晴气朗,江水平静。秀丽的金山屹立在江中,宛如绿宝石一般。

这是诗人置身于金山寺的高阁之中,纵览长江金山,游目骋怀后的感慨,语含双关,寄托遥深,有着深沉的哲理思考。

《金山寺》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北宋•王令

赏析

王令的诗歌,以粗狂豪迈、骨气苍老见长,在宋代享有很高的声誉。而这首七律却写得清新拔俗,洒落开阔。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首联的意思是,秀丽的金山屹立在江中,宛如绿宝石一般。感觉整个乾坤都能在此处一览无余。

诗首联气象开阔辽旷。

“万顷”二字描长江浩瀚壮阔,烟波浩渺,澄碧的江水围绕着清碧秀丽的金山,一个“浸”字便把长江与金山融为一体,不可隔断。

巍峨如此山,然置于万顷江上,似乎也会被滔天巨浪所淹没。

紧接着高叹一声“乾坤都向此中宽”,寓情于景,一笔两写,把自己宽广辽阔的胸襟怀抱和壮美无边的江山美景融成一片。

此时此刻,仿佛整个宇宙乾坤,都汇拢于眼前的山水之间,显得江山宽广,襟怀旷达,无所不包。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颔联的意思是,金山寺参差巍峨,倒映水中,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钟磬声声传来,水石清寒。

第二句诗人由远处纵览长江金山,此时诗人已置身于金山寺的高阁之中,重点写金山寺楼阁巍峨高耸。

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轻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

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象,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实乃拔俗之笔!

下句“钟磬声来水石寒”,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

而水石之“寒”却是相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可谓身临其境,让人森然而栗!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颈联的意思是,日落之时,潮水退去,海鸟群飞,触目远眺,瓜步山前潮水退落,露出一片金色的沙滩。

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象一道天然的门户。

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

颈联,时已日暮,海天辽阔,远山如道道门关交相映叠。一群白鸥于海天之间任性翔游,无所拘束,此时于江上赏景的诗人多么希望自己是那群白鸟中的一只啊!

此句用《列子·黄帝篇》的“白鸥”之典于无影无形之中,自然浑成,既是写景,又抒发自己向往自由之率真性情,妙极!

紧接下句触目远眺,瓜步山前潮水退落,黄滩显见。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帅兵南侵刘宋时曾等瓜步山,借此抒发诗人的历史兴亡之叹。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尾联的意思是,江上多险恶风波,就算是在晴天的时候,也不免会有波涛涌起。所以金山寺前的万般风景,也只由寺内的僧人们去在静处欣赏了。

尾联是作者游目骋怀后的感慨,语含双关,寄托遥深,有着深沉的哲理思考。

金山寺户外的风光气象万千,即使晴光万里也会随时产生险恶风波,一般人不易由登临游赏之机,唯有居于山中的高僧方可静观其变,静待其美景的出现。

自然风光如此,人世际遇亦变幻无常。有志之士在人间波涛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奔走,壮志未酬,生活困苦,风尘困顿,亦往往无心探奇揽胜。

诗人由此抒发了对时事“惊涛恶浪”的喟叹或批判,却又不似唐人那般感情激烈,而是以理性精神悠然地表达对山中高僧可以清净自由地静观户外美景的羡慕之情。

一个“静”字又隐隐表现了诗人想要置身于尘世之外的归隐之志,只要做一个尘外看客罢了。

这与诗人无意仕进,拒绝进士试的举荐,以教书为业的生活言行是一致的。

此联与前一联相互呼应,一启后,一承前,又与整首诗浑然天成,可见诗人造诣之高。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 镇江是江南名城,古称京口、润州。镇江临近长江入...

  • 画荷,枇杷,水仙……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几朵蓝梅,绽技头! 宋 黄庭...

  • 长悲哀

    长悲哀 为人一载 悲花败潮迭 日暮夕阳鸟飞绝 那悲哀 ...

  • 【苏慕遮】仲夏

    (新韵) 寻幽处,慢行步。着墨青衫,移至林深处。 愁见黄蝶飞舞处。日暮寒鸦,月下悲凋树。 远虚空,遗幽怀。点指穹苍...

  • 儿子写的日记诗(20191003)

    《观海有感》 ———阳小天 风若吹滩沙自起, 浪似涌潮漾我心。 霞光照海铺金景, 日暮归山盼明曦。

  • 史丹尼公园西望

    滩露波平潮退际,云飘风爽雁飞时。 缘何看海生惆怅,谁念天涯那句诗?

  • 第540天(2018.09.01)这首诗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 向着明亮那方3.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 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 渡苇

    问途 君恩似汐潮,白鸟逐浮礁。 借问沧浪客,天涯路几条? ———————— 归雁 渺渺千峰越,迢迢寸水飞。 今年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fw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