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末有幸听了简书简约作者“一笑作春风”的一节分享课《如何读透一本书》,自觉收获颇多,于是决定将分享课整理为笔记分享给大家。
春风老师的分享课总共讲述了八个技巧,讨论了五个大问题。
该读什么书?
该读什么书?读好书,读经典名著。
但是什么样的书才能被称为好书?
经历过时间考验的书才能被称之为好书。最近十年文坛上流行的书都不要读,因为那些书很多都是快销类书籍,没有什么深度。
但是问题又来了,哪些书才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书?可以翻看北大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读完之后对古代文学脉络了解得非常清楚。个人觉得也可以看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古代文学著作,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书。
如果那些书你都看不下去怎么办?
那就读投缘的书,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喜欢就一定会有收获。关于如何找投缘的书,春风老师推荐了葛一民、乔叶主编的《散文选刊》30年精选,这套书一共6本,其中罗列了很多大家的作品,相信大家一定能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风和作者。
如何读透一本书?如何读书?
首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必动笔,在书籍上面写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不让灵感流失。同时在书上做笔记也可以促进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机械地去阅读。
《论语》里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也是一种学习。
如何读透一本书?其次,做摘抄,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记在摘抄本上。你可能会说:
“做摘抄?谁不会啊?不就是抄句子积累吗?”
但是,春风老师介绍的做摘抄并不仅仅是为了抄句子,主要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春风老师一般将本子的前三页作为目录,摘抄好书好文的标题,正面摘抄喜欢的句子,反面则是对句子的模仿写作。这种不停地模仿坚持下去,对自己的文笔能有很大的提高。
如何读透一本书?同时句子与句子之间可以留一些空白,方便记录想法。
摘抄不要单纯摘抄,而是要看这段文字好在哪里,细细去品味、去琢磨。
春风老师以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例,告诉我们该赏析句子的哪些方面。
如何读透一本书?而对于我们则可以去多关注自己不擅长描写的地方,多去观察、去模仿。
如何读透一本书?
如何读透一本书?那就先从如何读透一篇文章开始。
首先我们要探索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反复去阅读。
1 、观察文章行文结构、写作手法,探究文章的聚焦点和立意是什么,提炼出作者写文的提纲。看到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和结构记录下来进行仿写。
2、关注细节描写。细节是散文的精魂,有了细节才能拉着读书入境。去观察作者是如何把控细节,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的。这是非常难把握的,所以需要重点学习。我们可以多去练习关于细节的片段描写。
3、情、理的阐发。最深的情都是压着写的,最真的道理都是水到渠成的。
如何读透一本书?如何收集素材
俗一点,深入到生活的骨子里。
自己的经历总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多与周围人交往,去倾听别人的故事,增加自己的阅历。多观察他们的生活,了解世态人情。
同时我们还可以去看书看电影,增加自己的阅历。
《文学的拐杖》中说:“世态人情是小说的底子,小说的呼吸。”
如果自己都不懂世态人情,那又如何将那些世态人情融入到文章中去呢?
写作的态度
换位思考、体察人心,保持公正的态度。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对于那些不喜欢的人或事不要一棒子打死,而是去追本溯源,了解背后的原因。
世界本就不是二元对立的黑白世界,写作也是一样,不要喜欢谁就把谁捧到天上去,不喜欢谁就把他踩到地上。这样写虽然很容易调动观众情绪,形成爆文,但却有失公正。一个合格的写作者应该保持公正的态度去写作。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应该保持一份悲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事对一份理解和共情,这才是写作者的应该有的品质。
关于分享会的一点随想
其实也看到很多人说听了那么多分享课,也为此交了很多钱,但仍然还是一副屌丝样。该怎么办呢?
这是知识付费的时代,也是年轻人空前焦虑的时代。所以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一种状态:
“这个分享会好像挺有用的,报一个!”
“这个摆脱拖延症的训练营好像也挺有用的,报一个!”
“这个写作营貌似也挺好的,报一个!”
结果往往是报了一堆班,却什么也没学到。是老师不好吗?不适合自己吗?
也许有些时候是的,但大部分是因为我们在报班的时候太过盲目,没有去思考自己需要是什么,而是觉得好像对自己有用就报名了。
同时我们报班太多,没有沉淀。只有100天,甚至是21天的学习是无法学到老师苦学多年的知识,只有自己后续不断地苦练和琢磨才能见成效。
其次我们总是说得多,做得少。一直不断的地输入,没有输出。理论只有不断地去实践,才会改变自身。
所以我们在听分享的时候,要明确自己所需,不断地去沉淀、去实践,这才是听分享或者学习的正确姿势。
网友评论
一直不断地输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