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杜希格在其著作《习惯的力量》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习惯回路”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杜希格看来,习惯的养成源于大脑中形成的一个越来越强、继而自动化的回路。这个回路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运行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2)跟随暗示的指引,发现一个“惯常行为”,以某种方式去实施能满足“内心渴求”的行为。
(3)这些惯常行为实施以后,能够获得“奖赏”,让你的大脑记住这些回路,以备将来使用。
当暗示和奖赏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组成的回路,继而强化因渴望获得奖赏而去寻找或发现更多的暗示。慢慢地,这个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一有需求或暗示,大脑就会进行自动运行状态,下意识地选择“惯常行为”,并获得奖赏,进一步强化这个习惯回路。这样,习惯就产生了。
(4)习惯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它能够创造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即隐藏在习惯背后的“神经渴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内心里存在的渴求驱动着习惯。
杜希格认为,大脑无法区分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而且习惯无法被根除,也不会消失,它已经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之中,只能想办法被改变或替代。虽然改变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要创造出新习惯,仍然有一些规律可循:
保留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是想办法“插入”一种同样可以满足渴求的惯常行为;
加入一个社群,在团队帮助下,有助于形成信仰,从而改变习惯。
例如,如果你想在每天早上起来晨跑(“惯常行为”),那么你可以:
选择一个简单的“暗示”,比如吃早餐前,系好跑鞋的鞋带,或者把运动衣放到床边;
确定一个清晰的“奖赏”,比如通过记录你的运动里程来获得成就感,或在跑步中产生大量的内啡肽。
众多研究发现,只有上述两条是不够的,暗示加上奖赏本身并不足以让新习惯长期持续。只有你的大脑开始预期奖赏(即出现对奖赏的“渴求”),渴求内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时,你才会自觉地在每天早上绑好跑鞋的鞋带,出去晨跑。
因此,要形成持续的习惯,你还需要:
找到触发渴求的方式:比如每天在社交网站上“晒一晒”自己的跑步成绩,和朋友比赛,或加入一个跑友俱乐部,以及任何适合你的方式;
加入一个小组:通过团体活动(比如定期聚会、分享彼此跑步的心得、改变),更容易让人们相信改变是可行的,并有助于建立信仰,从而让习惯巩固。
网友评论